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穿过寒冬,冲破层层阻隔破土而出,扎根大地,褪去胎衣,任你雪雨冰霜、寒风摧残,依然倔强成长。”这就是竹子,浑身是宝,深受古今文人雅士的垂爱。田柳镇58岁的书画爱好者苗西群喜欢把竹子与人生感悟融合在一起创作,因而获得了“竹迷”的雅号。他笔下的国画竹子,笔墨洒脱自然,澄净疏朗,灵动中见沉静,习习然有逸致;再搭配清朗刚健、飘逸俊秀的启功体书法,配以精妙绝伦的诗词,真可谓“画美、字美、诗词美”,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以画明志 争做“寿光模式”传播者
在圣城街的一间画室内,记者见到了苗西群,他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温文尔雅,文质彬彬,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书如其人,画如其人”,此话用到苗西群身上再贴切不过。了解他的人都说,苗西群的作品画风凝练亲和,给人儒雅、质朴、宽仁的感觉。他对亲朋好友平易温和,对登门求画求字的人有求必应,又被朋友称为“市中隐者”。
“人正心就正,心正笔就正。”苗西群说,他不仅爱赏竹、爱画竹,还想通过作品传播竹子不屈不挠、傲立风霜的精神品格。苗西群在“在外农创人才新春座谈会”上为每一位“寿光模式最美传播者”赠送了以“人间一竹擎天地,腹内千竿绣乾坤”为主题的《竹石图》。画面中,遒劲的竹子破石而出,迎难而上,颇具张力和视觉冲击力。
“竹子是高尚道德品格和坚韧创业精神的象征,在外寿光农人把蔬菜种植技术传向全国,展现出寿光人的责任与担当,希望他们的事业如竹子般拥有积极向上的生命力。”苗西群说,这些新农人令人敬佩,他们的身影是三农战线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敢为人先,拼搏奋斗,是寿光精神的代言人,也是“寿光模式”的传播者,“能为他们送上《竹石图》,是我的荣幸。我祝愿他们的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
“我还有一家画室开在潍坊十笏园郑板桥纪念馆内,许多作品在那边展出。”苗西群告诉记者,每逢节假日,他都会去潍坊的画室待几天,现场作画并向游客介绍作品,有时也会组织游客们现场作画,“我想把对书画的理解、对竹子的参悟,传播给更多人,同时希望更多人向在外农创人才学习,争做‘寿光模式’的传播者。”
学以致用 为文艺发展贡献力量
“传统绘画艺术流传了几千年,意境深奥。学绘画必须先尊重、继承传统,从临摹古人名作开始,然后总结提炼,创新突破,等基础稳固再慢慢培育自己的风格。”苗西群幼时起便浸染翰墨,写写画画是他的最爱,无论是学生时期还是工作期间,绘画成了他生活中的雅趣与挚爱。苗西群的作品继承了齐白石、郑板桥、吴昌硕等近代大家的绘画风格,神态清雅逸远、运笔空灵生动,墨韵潇洒、构图严谨。几十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在全国各地展出并获奖,入选多部大型画集,甚至被多地博物馆、文化机构、企业家及国内外友人收藏。
2014年,苗西群开办了第一家画社,时常聚三五友人交流技艺。一次偶然的机会,友人告诉他,可以在网上分享作品,让更多人参与交流。此后,他便常在网上分享新作,并时常录制视频传授绘画技艺。期间,中国郑板桥书画院院长刘灿喜通过快手平台与他结识。经过长时间的画技交流,双方于2023年2月在郑板桥纪念馆设立中国郑板桥书画院山东分院,由苗西群任院长。
经过多年的学习与锤炼,如今的苗西群已是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郑板桥书画院副院长兼山东分院院长、中国美术家画院院士。2014年12月,他被中国老龄工业发展基金会、中国老年报授予“慈善书画艺术家”称号。2024年3月,他被评为第十批“寿光文化之星”,同时被聘请为寿光市文联文艺研究员,参与“寿光市文艺精品创作计划”。“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画艺的认可,未来我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提升自己,努力为我市文艺事业发展贡献力量。”苗西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