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台头镇北台头村陈志军、陈福丽夫妇:致富路上追“薯”光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刘忠)日前,记者走进台头镇北台头村的土豆田时,看到了一片繁忙景象:伴着机器的轰鸣声,一个个拳头大小的金黄色土豆从机器里翻滚出来,带着泥土的芬芳铺满一地。陈志军、陈福丽夫妇跟在机器后,麻利地将土豆归堆、装箱、装袋,一袋袋土豆堆积在田间,收获的“丰”景令人羡慕。

“我种植土豆已经8年了,今年种了10亩,目前土豆刚刚成熟,市场行情还不错。”45岁的陈志军跟妻子陈福丽承包了130亩土地,成立了家庭农场。除了土豆,他们还种着山药豆、紫甘蓝、小麦等。

“现在种地基本是机械化,拿土豆来说,种植、收获全部是机械化操作,所以平时偌大的农场就是我们一家人在劳作,人工成本非常低。”陈志军边捡拾着土豆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依托智慧农机的精准操控,再结合水肥一体化种植技术,在作物种植过程中,他们实现了水资源有效节约、肥料利用率显著提升、病虫害发生率明显降低,有效保证了土豆及其他作物的增产增收。“土豆的播种、上土、采收等环节都是实行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各个环节的劳作效率提高了,也为土豆种植按下了‘快捷键’。”陈福丽说。

有特色就有市场,有市场就能增效。陈志军认准这个道理,在百余亩地的家庭农场上,以特色种植开拓市场、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牢牢牵住了增收的“牛鼻子”。

记者在土豆收挖现场看到,个大饱满的土豆随处可见。“这个土豆品种是希森6号,我一直种着。它的生长期是90天左右,黄皮黄肉,表皮光滑,耐贮藏,含淀粉量高,口感好,拥有很多老客户。”陈志军表示,现在土豆还没有大量上市,价格相对可观,目前,他们已收获了3000多公斤土豆。

据了解,为了保障土豆的口感和产量,陈志勇的家庭农场采用了蔬菜、粮食轮作的方式进行管理。他们立足实际,在耕、种、管、收等方面精准发力,做好田间管理、物资调配等各项工作,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让丰收的希望绽放出致富的“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