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王伟志:弘扬中医文化 传承针灸精髓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贯通中西,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在全民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寿光,有一位从事中医行业近50年的老中医,他坚守医者的厚德精术,用一根针、一剂药妙手愈人,坚持着“针尖上的传承”;他创新医术、谨守医德,弘扬中医文化,传承针灸精髓,业务能力受到患者的一致认可。他就是中医医生王伟志。

弘扬中医

想要做好  必须付出

“针灸完真舒服,头疼缓解了不少。”“孩子针灸后,效果很明显,挤眼、抽动的症状越来越少了,孩子也不乱发脾气了,睡觉也踏实了。”日前,记者来到王伟志坐诊的中医门诊部时,等待就医的市民排着长队。而说起诊治效果时,市民无不点头称赞。

望看气色,闻听声息,问询症状,切摸脉象。今年66岁的王伟志不仅给患者看病开药方,还给到门诊的人免费针灸。在门诊现场,记者看到,王伟志所有动作轻巧灵活,押手、刺入、捻转、提插……一气呵成。小小银针,在他的手中被赋予了生命,“征服”了一位又一位患者,为他们祛除病痛。

“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想要做好必须倾心付出。1976年,我入行杏林,数十年间,为了提升医技,我到中国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北京市鼓楼中医院、京城名医馆、江苏南通市中医院等地进修学习,更是为挖掘中华医药瑰宝踏遍大江南北,拜访过数十位民间中医。”王伟志告诉记者,他先后就职于寿光综合医院(原寿光市人民医院)、寿光市中医医院。为普及中医药知识,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退休后,他被聘请到多家中医门诊,继续进行中医诊疗工作。

“神农尝百草,扁鹊写四方。古代的名医们不仅医术高明,更有着高洁的医德医风和慈悲的同情之心,他们不论患者的地位高低、贫富美丑,都一心一意地去救治,成为老百姓的大救星。”从医以来,王伟志始终坚守中医药情怀、弘扬中医药文化。他说,想要成为一名好中医,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医术,身为中医人,一定要以德为先,厚德载物。

“中医的学习没有止境,因为热爱,我把其当成一生的追求,渴望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收获及生活中经历的酸甜苦辣,我愿意跟我的患者共同面对欢乐与疼痛。”王伟志说,中医药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犹如一条奔涌的长河,需要不断注入活水,方能奔流不息,所以多年来,他一直在学习与弘扬中医医术的路上。

医者仁心

小小银针  “圈粉”无数

“在行医中,我发现针灸对某些病的治疗效果很好,便对针灸产生了浓厚兴趣。”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王伟志一头扎进了针灸领域,这一“扎”就是30多年。

针灸是一种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来治疗全身疾病的绿色治疗方法。针灸可以治病,但到底可以治疗什么样的疾病?这对于外行来说更多的是未知的神秘感。在和王伟志交流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小小的银针早已“圈粉”无数,成为病患可以信任的治病“神器”。

采访当日,市民李女士带着孩子来复诊,只见王伟志在小患者的头部、手部、背部找准穴位,然后施针,约半个小时后,银针拔出。李女士介绍,自家孩子经常有抽动的症状,她带着孩子先后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一般,后经人推荐来到这里。“经过王医生半年的悉心治疗,如今孩子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了,身体也越来越结实了。”李女士感激地说。

类似的病例,王伟志医治了很多,不同的病症患者接受诊治后,都会对针灸“刮目相看”。如今,在他坐诊的中医门诊部每天只发30多个号,而复诊、针灸不需排号,这样一来,他每天需要诊治的病人就达百余人,经常是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忙碌到下午一两点钟。有时为了让病患不等太久,王伟志的午饭也是十几分钟草草解决,在他心中,每位病患的病痛得到缓解就是自己最大的成就。

王伟志介绍,人身上有数百个经穴,针扎各个穴位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中医药领域,针灸有一些优势病种,比如对神经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等部分功能性疾病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王伟志针对现代人的体质状况,以独特的见识妙方除病,尤其对小儿反复感冒咳嗽、鼻炎、腺样体肥大、抽动症、多动症等的研究颇为精深。他以拳拳之爱心、精深之医道为稚嫩小儿独辟用药蹊径,创制了“小儿止咳肚兜”“小儿增强免疫力肚兜”等系列药包品类。同时,他着力各种疑难杂症的治疗,尤为擅长医治妇科疾病,如痛经、经少错乱、乳腺小叶增生等。他还应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各种癌症术后并发症,或减少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以提高病患者生活质量。

传承发展

谨守医德  一心为民

“针灸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11月已被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针灸医学已经成为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也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中医治疗方法之一。我们应该把中医针灸传承好、发展好、利用好。”王伟志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从医48年,王伟志一直有做就诊记录的习惯,在他家中,一直留存着40多年前的患者名录。而今,为了更方便快捷地记录患者病情,他也与时俱进,学会了使用平板电脑,几乎是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每次给患者写药方,他都会详细地将药方录入电脑中。“做记录是为了让自己了解患者的病情,当患者来复诊时,我可以根据记录快速找到他们的相关信息,方便医治。”王伟志说,除了免费为患者针灸,在就诊过程中,他还会随时随地做中医科普宣传,向患者讲解中医文化、穴位养生作用、针灸基本操作方法,让他们懂得怎样按摩穴位去提高免疫力。

“中医药需要传承精华,更需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守正、创新,两者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实际上,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才能不断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多年来,王伟志坚持学习、坚持传承、坚持发展,始终不变地是他为患者服务的初心。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文化,他还接收了来自云南、徐州的徒弟。他表示,中医药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才能共同擦亮中医文化瑰宝,为健康中国建设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