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稻田镇拂尘制作手艺人董乐仁:择一事终“艺”生 做拂尘传文化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拂尘是一种在手柄前端扎上兽毛的工具,一般用来扫除尘迹或驱赶蚊蝇。在道教文化中,拂尘是道士常用的器物,有拂去尘缘超凡脱俗之意,也可以作为一种武器使用。在稻田镇葛家村,就有一名制作拂尘的老手艺人,名叫董乐仁。今年75岁的他,已经做了近60年拂尘。行业人士说,老人制作的拂尘编法美观、结实耐用,且每一个拂尘都非常蓬松、圆润,就像是一件艺术品。

老手艺融入生活,做拂尘成为消遣

刚走进董乐仁家,记者就看到墙上整齐地挂着一排拂尘。“我制作的拂尘有黑色、白色和棕色的,选用的都是长60厘米以上的天然公马尾毛。这样做的拂尘光泽度好、韧性强,更加细腻。”董乐仁说,拂尘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它的编织工艺。他制作的拂尘编法美观、结实,使用数十年也不会脱落,尤其是头部蓬松、圆润,“倒过来能看到里面有很多层‘捧’,也就是层数,而‘捧’数决定了拂尘的美感度。”

“做拂尘分为做把、做莲花碗、做毛束三个步骤。”董乐仁拿起一把制作中的拂尘,介绍起了制作手法。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木头来做把,行内有“南檀北柁”的说法,所以在北方,主要用本土的柁木来制作把手。这是因为柁木生长期长、木质坚硬,做出来的手柄结实耐用,不易断裂。

“第二步是最重要、最细致的一步,就是做莲花碗。”董乐仁拿出制作好的莲花碗介绍说,为了保证莲花碗一体成型、没有接缝,他会选用80厘米长的马毛捻成线,每根线则需要10根马毛,然后斜着编11层,形成莲花样式的罩子,再将其绑到木把上罩住毛束。最后就是把马毛一根一根地梳顺好,一层层捆绑到把手上形成有层次的“捧”,让拂尘看起来更加灵动。

如今,拂尘这门手艺活已经融入董乐仁的生活,成了他日常的一种消遣方式。“我经常搬着凳子在村口的大树下做活儿,边忙边和伙计们聊天,这种晚年生活非常充实。”董乐仁说,制作一个拂尘一般需要五到七天的时间,虽然时间较长,但他乐在其中。每次做出一个满意的作品,他都感到非常自豪。

60年学习不懈,创新传承祖辈手艺

“这门手艺是父亲教给我的。”董乐仁告诉记者,他已经做了快60年的拂尘了,对他来说,做拂尘不仅是一份补贴家用的活计,更是一项传统技艺的传承。如今,它完全融入自己的生命,成为他的一种生活习惯。

“小时候放学回家,看到家里挂着的拂尘我特别感兴趣,就想拆开看看是怎么做的。父亲看到我感兴趣,就开始手把手地教我。”多年来,董乐仁四处学习,对各地的拂尘作品进行学习、考察、研究、探讨,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又融入更多文化工艺元素,创编出了许多新的花色、式样的拂尘。

“一把拂尘的价格,根据制作工序的复杂程度不同,身价从300元到1000元不等。现在,我一般是在网上销售拂尘。临近的村庄举办庙会或者赶集时,我也会摆个小摊边卖边制作,为的是将这一手艺分享给更多人。”董乐仁说。

前不久,还有位济宁的顾客看到董乐仁发在网上的视频后,慕名前来学习。“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免费教授他们。但是,制作拂尘是一个精细活,不能光靠看,还要多动手练习,边学边做的话,一个月左右就能学个差不多。”董乐仁介绍,制作拂尘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才能完成,而且要精益求精,“中间不能有失误,一旦失误就要推倒重来,之前的努力也会白费。”

“我很荣幸能够参加今年菜博会的‘非遗展出’,这给了我更好的、更大的宣传平台。以后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带着拂尘走出家门,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制作工艺。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爱上这门老手艺,并将其代代传承下去。”董乐仁说,当好新时代“守艺人”,就要守住初心,涵养“匠心”,将初心凝聚成“择一事终‘艺’生”的匠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