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捡钉侠”张卫东:善虽小意无穷 义务上路捡钉27年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小小善举,坚持27年,再渺小的初衷也会变得伟大起来。今年55岁,益羊铁路管理处寿光火车站内退职工张卫东就是这样一个热心的人,自1997年至今,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他义务上街清除道路上存在安全隐患的路钉。在一次次的弯腰捡钉中,他用实际行动传递着文明,守护着路人安全、家园美好。

在张卫东的家里,记者看到了一包大大小小的钉子,有长有短,有粗有细。“这都是近四年来从路面上捡到的,之前的都处理了。”说起自己捡拾钉子的初衷,张卫东说是源于27年前的一些往事。他说,27年前自己在寿光居住,但需要每天骑着摩托车去田柳上班,那时候,被路钉扎坏车胎是时有的事儿。因为此,他便在外出时开始留意马路上的钉子,看到了就捡起来。“捡起来,再有人从这里走就不会被扎胎了。”张卫东表示,当时的想法就是这么简单朴实。

自行车、电动车、汽车被扎后,轻则补胎误事,重则车翻人伤。自此,张卫东对路面上的钉子、铁片等格外留意,出门时带着塑料袋,见到就捡进塑料袋,慢慢地形成了习惯。就这样,工作日上班、闲暇时外出散步……多年来,张卫东都养成了一个习惯:能骑自行车不开车,能走着不骑车,走到哪里就捡到哪里。时间长了,张卫东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事,总能准确发现路面上的钉子。即便是开车外出,停车后他也总会围着车转一圈,看看路面有没有钉子。

“捡拾铁钉肯定能够消除安全隐患,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俯身之劳’就能清除这些‘扎胎杀手’,我觉得是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所以越做越喜欢。”张卫东表示,这些年来,他不断扩大捡拾范围,小到细铁丝、小铁钉,大到三角铁、钢筋段,都在他的捡拾范围之内。

不但在马路上捡路钉,生活中张卫东还特别注意尖锐废弃物品的处理。“前些年穿衬衣多,新衬衣包装上有图钉固定,对这些图钉我都是用纸包好后再扔;打碎的玻璃器皿等,也要经过特殊处理才能扔掉,以免划伤他人。”张卫东表示,生活中的这类小事,只要留心就能处理得很好,利人又利己,何乐而不为?

张卫东坦言,在捡钉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个别人的不理解,但让他欣慰的是,更多人给予了认可与鼓励。“记得有一次,我骑着电动车发现一颗钉子,就停下捡了起来,一位路人也跟着停下,在了解情况后,对方还向我竖起了大拇指。”张卫东认为,捡钉事儿虽小,但意义不小,能够得到大家的支持和理解,自己很高兴。

“只要我能骑车,能走路,就会继续把捡钉子这件事做下去。”张卫东表示,随着全国文明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现在路上的钉子越来越少,但沿路捡钉的习惯他不曾放下。如今,已内退的张卫东在捡钉之外又“自我加压”,报名参加了多个公益组织,经常跟着团队志愿者一起进敬老院为老人们免费理发、协助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为文明寿光建设添砖加瓦,发挥着余热。

记者手记

小善汇大爱

认识张卫东多年,知道他是个热心肠,从年轻时就热衷做公益,还不定期到慈善总会捐款,为特殊人群送温暖。如今,内退的他更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公益上。最近,无意中得知他坚持27年到马路上捡钉子,依然敬佩不已。

是什么样的情愫让他坚持公益至今?

“我没有多么伟大,就想着捡起钉子来,安全隐患就清除了,既利人,又利己。”这句话,采访中张卫东多次提及,甚至不想让记者采访这件“小事儿”,因为他总觉得“不值得一提”。另一个原因就是,他总担心有人“说三道四”。他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不想被公众所熟知,只想“遵从内心,做点自认为有意义的事儿”。但他又说自己是“矛盾”的,还想着让更多人去关注公益、做公益,带动大家齐心协力共建美好家园。这也是他最后接受采访的原因。

这就是张卫东,一位朴实善良的寿光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或资源,但他就是内心怀着一份对家乡生态环境的热爱,凭着一份不同寻常的勇气,走上了公益之路,并长年累月做着“习惯成自然”的善举。

行滴水之善,汇大爱江河。生活中,带给我们温暖和感动的,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身边的凡人善举。当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爱的习惯,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善的洪流,当奉献爱心成为生活方式时,我们的生活就会因为这些“习惯成自然”的善举,变得更加温暖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