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洛城街道成家村山石盆景“守艺人”李维明:盆景“种出”新花样 尺寸天地见匠心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巍峨险峻的山屹立于平原之上,陡峭的崖壁耸立在新绿堆叠的林间,一棵苍劲的松柏傲然挺立在悬崖之上……壮丽的山水美景不仅存于大自然中,还可以被浓缩到不足半平方米的盆里。在洛城街道成家村,就有一位这样的山石盆景手艺人。36年前,他与石头结下不解之缘,多年来,经过他的双手,无数普通人眼中寻常的石头有了丰富的内涵,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就是李维明。

与石头结缘30多年

走到哪里捡到哪里

今年48岁的李维明1995年参军入伍,1998年退伍后从事过很多行业,但他最爱的还是盆景制作。在李维明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屋内的地上、架子上随处可见形状各异的石头,让人称奇;屋内一侧的桌子上,整齐地放着刻刀、剪刀、刷子、喷壶、胶水等工具。

说起这一屋子的石头,李维明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因为他从12岁开始就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小时候农村盖房用沙时,会筛出很多奇形怪状的沙石,零零散散到处都是。有一天,我到亲戚家玩,看到哥哥用沙石堆里挑出的石头做了一个小假山,还砌了个不大的水池,我当即被眼前的景观吸引了。”李维明说,从那以后,他开始捡各种石头回家,希望有天也能像哥哥一样用石头做出好看的假山。由于那时年纪小,他分辨不出石头的好坏,只要碰到形状特别的就带回家。“有一次,在上学路上发现了一块石头形状很不错,就想把它放书包里带走,可石头又大又沉,根本放不到包里。眼看上学时间就要到了,石头放在路边又担心被他人捡走,我灵机一动,将石头藏在草丛里并做好标记,放学时才把石头带回了家。”李维明说。

上初中的时候,李维明就开始尝试着独立制作石头盆景,特别是完成自己的第一件作品后,一发不可收拾。“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石头的喜爱有增无减,但由于上学和当兵的原因,我很少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捡石玩石,直到从部队复员回家,才又恢复如初。”李维明说,这些年来,捡石头成了他的习惯和“爱好”。

收藏奇石近千块

每块石头都有独特之处

“捡石、玩石、藏石,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聊起石头,李维明总是兴致勃勃。他说,一块好的石头,要兼具质、色、形、纹、韵和瘦、漏、皱、透、丑等诸多特点,每个爱石之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和赏石要素寻找自己的爱石,但对于上等佳品,多是“可遇不可求”。

与石头结缘几十年,李维明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石头盆景制作,全靠自己一步步摸索,开始是“疯狂”捡石头,后来随着时间、年龄、阅历及鉴赏水平的提高,就改成“精挑细选”了。一些原先捡拾的石头变得“不入眼”,扔了又可惜,他就把它们做成了一座座假山;再后来,他发觉光秃秃的假山没有点缀缺少“灵性”,于是又学习植物的山体搭配与养护。“石头的种类繁多,大小、外形、质地、颜色等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地方发现的山石也存在差异。我们挑选石景石头的时候,会对石头的最佳位置和形态有一个初步构思,然后根据石头的多方位变化去揣摩研究,因为位置不同、摆放角度不同等,体现的盆景气质都是不一样的。”李维明说。

“很多人发现不了石头的美,是因为被自己的审美意识所局限。比如有的石头是以丑为美,丑到极致,反而是美到了极致。”除了制作盆景,他还收藏了近千块石头。每次捡回石头,他都要观赏很久,找出它最大的特点,并为形状奇特的石头取个有特色的名字,如“母子情深”“游虾”“玄武”等。“不管是名石还是普通的沙石,只要他们有‘丑陋之处’,在我眼里就是好石、奇石。”李维明说,每个盆景都有它的独特性,亲戚朋友来玩时,他也会把盆景送给他们。

李维明爱捡石头,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多年前和妻子在临朐沂山风景区游玩时,在一个山沟里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奇石,重三四十公斤,一个人根本没办法抱下山。于是,他找来绳子把石头绑好,又找来木棍,和妻子一起从山上摇摇晃晃往山下抬。抬着石头下山并不容易,他和妻子一路走走停停,真可谓“步履维艰”。下山后,他发现妻子的肩膀磨破了皮,胳膊也被树枝划得一道一道的,心疼妻子的同时,他还担心会被数落。没想到,妻子非但没有数落他,还给予他肯定和鼓励。这也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捡石头、做盆景的主要原因。

“有时候心情不佳,感觉身上特别累,我就选择坐在工作室里静一会儿,情绪很快就被治愈。”当谈及在盆景制作中有什么收获时,李维明告诉记者,每做成一个作品,他感觉心里非常有成就感。尤其是制作盆景的时候,他会进入一个忘我的境界,心情舒畅愉快,思绪天马行空。下步,他计划将作品向更高平台推广,期望得到更多人的认可,“我希望与更多懂石、赏石的人一起交流石头文化及盆景制作技艺,为传承盆景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