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95后”中医杨茹:“希望每个家庭都有懂中医的人”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你在看什么好看的?最近有没有感觉舒服一点,和医生阿姨说说好不好?”日前,记者来到德元堂中医馆时,医师杨茹正耐心地与小患者交流。她时而屏息评脉,时而细语询问,脸上始终带着平和的笑容。“谢谢阿姨,再见!”临走时,小朋友还不忘和这位亲切的阿姨打声招呼。这样的场景,在杨茹的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可见。

提到中医,人们总是下意识地在前面加个“老”字,总觉得“活到老学到老,方能悟出其中精髓”。但“95后”的杨茹虽然年轻,却已是一名医术老练、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心怀敬畏

历尽千帆走上中医路

“在我小的时候,家里开了一家药店,那时我就对中医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没事就喜欢跟在配中药的医生身旁。他从一个个药箱取药时,会向我讲解每种药的特点、用途,我都会一一记在心里。”耳濡目染之下,杨茹从小就对中医学非常感兴趣。

“上学时,我发现自己识别各种中草药特别快,对它们的药理也非常感兴趣。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了解到中医药对于很多疾病的治疗有‘祛邪不伤正’的效果。它可以使我们的身体阴阳平衡,进一步提高健康水平,预防或减轻很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起当医生的初衷,杨茹说,中医是我国独有的医学,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流传到现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作为新一代中医“接班人”,她希望能将中医知识传承下去。

“学习中医的过程复杂又有趣,最开始背《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这些医典时,感觉十分晦涩。不过,随着了解深入及经验增多,会有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的感觉。”在临床实习的过程中,杨茹越发感觉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回到家乡后,杨茹拜师王兆荣教授学习脾胃科及心脑血管病治疗,后又向朱荣宽先生学习中医知识,对代谢性疾病、慢性病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从医以来,杨茹一直坚持“用心”二字。无论患者是第一次问诊还是第十次回诊,她都把每一次当成第一次,望闻问切,仔细辨证。现在,她每天接待数十名患者,工作非常繁忙。但无论多忙,她总是温和从容,细心为每一位病人缓解病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杨茹常说:“临床工作,靠经验更踏实。”从成为医生的那一天起,她就从未停止学习,从未停止对病例的研究积累。她的身边随时放着学习的书籍,一有时间便拿起来研读。结束一天的工作后,她还会认真整理当天的方子,集纳经验、做好总结。

学而不止

做好中医传承创新工作

“刚开医馆时,我曾接触到一名脑中风患者。由于家庭困难,该患者无法按时到医馆就诊,我就通过微信视频等方式及时查看她的身体情况,还给她开了几服中药,煎煮后让她的家人带回去服用。”杨茹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患者可以慢慢活动身体,后在其家人的陪伴下来到医馆。她根据之前掌握的患者病情,施用了针灸等中医治疗方法。没过多久,患者基本康复。“看到患者和家属离开医馆时满意的笑容,我感到非常自豪,也感受到了中医的魅力和价值。”她说。

“在治病的过程中,我会坚持一人一方的原则,为患者找到最实惠、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杨茹说,很多病症在症状轻微时,其实并不需要用药。正所谓“药食同源”,用食疗的方法也可以进行治疗。近年来,经常有附近小区的居民因为孩子咳嗽、感冒等病症到医馆找杨茹问诊。她细心了解孩子的情况后,基本不开药,只是告知家长简单的食疗方法,如回家用生姜葱白煮水就能缓解感冒症状等。对于肺热咳嗽患者,能用便宜且具有清热解毒效果的鱼腥草治疗的,她也不会给病人开一些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

“我的微信里有几千个好友,基本是找我看过病的患者,或者是通过朋友介绍来的患者。”杨茹告诉记者,为了方便大家随时问诊,只要有时间她都会一一回复,虽然问诊的消息不断,但只要能真正帮上患者,“让我感到非常充实”。

“希望每个家庭都有一个懂中医学的人,能照顾好一大家子。”这是杨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希望患者来到医馆后,不仅能看好病,还能学到有用的中医学知识,甚至将来能用这些知识帮到身边更多的人。如今,杨茹经常通过微信、短视频等方式,分享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得到的中医知识或药方,帮助更多人认识中医学,传播中医知识。

“对于中医,必然是先传承再创新。目前我还处于学习传承的阶段,只有不断地学习名家经典医案,并结合实际病例,才能从古方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运用和借鉴现代医学知识技能,更好地为中医服务,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在这种理想信念的支撑下,杨茹对未来的事业追求愈发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