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逐绿中国丨逐此青绿 十万里看——“寿光模式”蔬香中国

微信截图_20240829083948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兰坤 王全国 侯庆强 王延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发展一直十分关心、寄予厚望,赋予山东“走在前、开新局”的光荣使命。为探寻新时代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的“山东路径”“潍坊经验”和“寿光模式”,从2023年4月起,自寿光市启程的“逐绿中国”全媒体大型调研纪行采访团,历经一年半时间,行程10万公里,足迹覆盖全国26个省区市的160多个蔬菜种植园区,行进式记录了“寿光菜”绿播中国的神奇之旅。

进入夏季,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的蔬菜大棚进入了一年一度的“休棚季”,如果把镜头推向全国,此时此刻,却有这样的时空同步:

西藏海拔3600米的曲水县净植茂藤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种植户尼玛和丈夫一早上采摘了744斤西葫芦,等着订货的菜商来拉菜;

在新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菜博园里新采摘的黄瓜,经过装车发往“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喀什;

山西大同,雁门关以北塞外盆地,当地90后菜农小范将刚从盐碱地里采摘的五百斤草莓西红柿运往机场,搭乘最快的航班运往青岛鲜果超市;

在湖北黄冈,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雨季后,长江江心岛上新栽植的螺丝椒,迎来了第一次采摘,汉江粘土区长出的高品质辣椒,带着露珠端上了荆襄人的热辣饭桌……

“蔬”出东西,鲜运南北,这些新鲜蔬菜都跟一个地方有关:山东潍坊寿光,中国设施农业的发源地。1989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头试验“冬暖式蔬菜大棚”。30多年间,一场农业领域的“绿色革命”就此拉开大幕,并在当下“花开”海内外。

一棵菜“蔬”出中国向全球

王佃军是寿光最早一批外派的蔬菜技术员。1995年,他到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虎皮头村进行蔬菜种植技术指导,当年帮助这里发展了14个冬暖式大棚。虎皮头村老书记王来虎介绍说,经过多年发展,蔬菜产业在甘泉县已经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试种大棚蔬菜开始起步,“寿光模式”一直自我迭代。2010年以前寿光是以蔬菜大棚建造和管理技术为核心竞争力,主要对外输出产品、技术和人才;2010年之后的“寿光模式”,是从种子种苗到全过程蔬菜大棚建造管理运营体系的全链条发力,对外制定输出蔬菜产品标准、产业推广机制和管理运营体系等。

近年来,寿光市以“寿光模式”整体对外输出为基础,创新形式与多地成立蔬菜产业跨区域党建联盟,打破省市区域界限,通过“党建搭台”,跨越山川大海,共享“致富密码”,目前已与河北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湖北黄冈、新疆喀什等30多个地区开展联建。在全国各地活跃着近千家“寿光模式”推广团队,他们秉承“给我一块地送你一个现代化园区”的概念,为设施蔬菜园区建设和运营提供按需定制的“交钥匙”服务。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2016年引入“寿光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成了西藏自治区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质量最好的高原有机蔬菜基地,赢得了“全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美誉。目前,白朗全县建有蔬菜大棚2213个,种植面积1.7万余亩,产值达3.1亿元,全县1.8万余人参与蔬菜种植,年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皮山农场菜博园曾是一片荒漠,经整合援疆资金、乡村振兴衔接资金与企业自筹资金,引进寿光市一家农企,打造了一处占地1500余亩的“绿色工厂”,成为茫茫沙漠的“世外桃源”。目前,园区建有101座沙漠专用型日光温室大棚,带动当地千余名职工民众稳定就业。

在距离寿光1500公里的开州渝鲁(寿光)蔬菜产业园,2022年开州区与寿光市合作,建设了临江、厚坝、南门、满月4个蔬菜基地,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近4000亩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园区的成功运营,既培育了开州蔬菜产业,又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当地农民实现了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分红股金三份收入。

在湖北黄冈,自2020年12月引进“寿光模式”后,设施蔬菜已发展到1.5万亩,以叶路洲片区为中心辐射其他多个县区,这里生产的螺丝椒通过订单农业,销往浙江、上海、江苏等一些大型城市,蔬菜价格是每公斤6块左右。

从雪域高原,到东部海滨,从北国荒漠到南国海岛,“寿光模式”遍布大江南北,足迹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份,依托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已在四川、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市认定65个标准化基地,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寿光模式”不但花开全国,还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向海外输出,走上了播绿全球的道路。在寿光深耕15年的山东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寿光蔬菜园区模式推向世界,已在全球29个国家建设了262个种植园区。

一些品牌蔬菜也积极走向全球,化龙镇的胡萝卜园区年交易量50余万吨,出口额2亿美元,销往日韩、阿联酋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斟灌村五彩椒大量销往粤港澳大湾区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等国家,年出口量在15000吨左右;崔岭西村众旺果蔬合作社的番茄、甜瓜等品种常年远销俄罗斯,每年出口蔬菜近2万吨,销售额超1亿元。

目前,寿光有30余家企业、合作社开展农业领域对外业务,覆盖日本、韩国、俄罗斯、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交易额近30亿元人民币,年出口蔬菜80余万吨。

上山下海“寿光模式”求新致远

雪山峡谷上建起智能温室,戈壁“沙海”上长出连片瓜果,舰艇荒漠里也产绿叶蔬菜……寿光蔬菜“上山下海”,挑战中国全地形,在不同的气候中都能种出高品质蔬菜,“牛气”的背后是科技的加持。近年来寿光蔬菜“逐绿中国”甚至“逐绿全球”的大潮背后,既有寿光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基础优势,也因设施农业所集聚的“新质生产力”的神奇魔力。

棚外黄沙遍地、满目荒凉;棚内青枝绿叶、生机盎然,这是新疆喀什英吉沙循环农业产业园别样景致。在一望无际的荒漠戈壁上,白色大棚如战舰般排列成新奇景观。这里属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西缘,少雨干旱,只能生长骆驼草,而通过寿光模式方案,这里不光种出了果蔬,还种出了娇艳欲滴的玫瑰花。

谈到在沙漠里种菜种花,园区的建设运营方李志红言语间充满自信:“我们根据沙漠气候,自主设计了装配式大棚墙体,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把戈壁滩砾石填充到防护层中,相比传统温室建造技术节约建设成本60%。为了节水,我们研制了新型水肥一体机和回水系统技术,引下雪山融水,通过精准滴灌和回收再利用,实现了节水90%,节肥50%的成效。”

在李志红的努力下,英吉沙县迅速成为了当地蔬菜大县,“寿光标准”的大棚里种出的新鲜果蔬和鲜花,除了满足当地需求外,还从口岸发往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

位于大巴山南麓、长江三峡腹地的重庆开州,属于长江中下游小气候,多年以来发展设施蔬菜面临低温寡照,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等难题,设施蔬菜在当地是个空白。通过“寿光模式”与当地自然气候相结合,成功种出了高品质的螺丝椒,订单直供成渝城市群,当地蔗农纷纷转型从事蔬菜种植。

“我们的集装箱式‘植物工厂’,不仅出口到欧美、中东等国家和地区,这几年还接到了旅游海岛、船舶潜艇,甚至是南极科研站的订单。”在位于寿光市纪台镇的翔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朋朋介绍。一个集装箱的容积有70多立方米,从上到下有5层种植区,一次性可栽培5000株叶菜;箱内完全模仿了自然环境,可适用于沙漠、高寒、远洋货轮等区域或特殊环境下种植蔬菜。

盐碱地综合利用、戈壁经济、沙漠经济,“寿光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攻克这些难题趟出了成熟的路子,寿光充分发挥千亿级设施蔬菜产业集群的优势,不断创新设施蔬菜领域的“新质生产力”,加大“逐绿中国”“逐绿全球”力度,为更多地区发展设施化种植,激发农业新动能提供“山东路径”“潍坊经验”和“寿光模式”。

从“蔬菜之乡”到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

随着“寿光元素”不断走向全国,寿光也在悄悄地完成角色迭代,从最初的蔬菜生产基地向着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迈进。来自寿光的专业团队在全国范围提供EPC建设+O运营+R订单的全链条服务,也就是所说的“拎包入驻”服务。

“从选址、温室设计、建设,到种苗、农资供应,再到园区管理及种植技术指导、蔬菜渠道搭建等各个环节都可以提供全配套、全定制服务,是一个完整的闭环。地方政府引进我们,也正是看重我们这方面的实力,不是简单做园区,而是从根子上带动地方,让农户掌握这门技术,培育引领当地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山东寿光农控集团副总经理张学宇说。

寿光努力打造全国蔬菜产业综合服务基地,除了寿光标准蔬菜园区的复制推广,还向全国培养输送新型农业人才。位于寿光的潍坊农村干部教育实践中心探索形成了“出门是大棚、进门是课堂”的培训特色,先后举办乡村振兴主题班次500余期,通过为陕西、甘肃、江西、西藏等全国25个省份提供订制“菜单”,培养培训了5.2万名农业农村干部、农业经理人、农村致富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

从“一粒种子”到“一盘好菜”,寿光主打一个“全链条”。设施农业改变中国,最新数据表明,目前全国现代设施种植面积达到4000万亩,90%的日光温室配备了自动卷帘机,71%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实现机械耕整地,基于云技术、无线传感器的温室物联网技术在部分现代化设施中率先使用。北方地区每亩蔬菜日光温室年均纯收入3.6万元左右。

寿光,农圣贾思勰故里。一部《齐民要术》,泽被后人,称颂后世。传承农耕思想,今日的寿光,正用蔬菜改变中国。穿境而过的弥河两岸,分布着超过17万个大棚;而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追光而行的寿光人正在用一座座具有“寿光元素”的现代化设施蔬菜园区续写新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