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记者 黄馨仪)他是寿光市国有机械林场(以下简称“机械林场”)的一名护林员,从1989年到2024年,35年春秋岁月,10000多个日夜,他行走林间,与树为伴,只为护林防火守护林场;他热爱淳朴的乡村生活,喜欢创作短视频,4年多的时间发布原创作品千余条,用镜头记录护林员的美好生活,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他就是54岁的护林员郭志江。
护林35年
他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一辆电动车、一个水壶、一包工具……每天清晨,郭志江早早吃完饭,带着护林行头来到林场,剪枝、除草、防虫、修路等,忙忙碌碌,一刻不停。林场的日子是枯燥的、单调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一直重复着这样的生活。
走进林场,是一望无际的绿色,让人心旷神怡。在这里,郭志江已工作了35年。“我大学学的是果园种植专业,毕业后来到机械林场,那时候林场的条件很艰苦,路也没有,我和其他护林员就一边种树,一边修路。”郭志江介绍,机械林场1959年建场,场部位于寿光北部,距离寿光市中心45公里,主要是以从事森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利用为主业,在寿北地区承担着稳定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林木产品、保障国土安全的绿色使命。
在林场工作的日子,郭志江累并快乐着。在夏天,蚊虫叮咬他已习以为常;在冬天,冰天雪地他也全然不顾。每天,他会背上工具包,骑着电动车来到林场,林中的每一棵树成了他再熟悉不过的“朋友”,仰头查看每棵树的生长情况,也成为他的习惯性动作。每经过一棵树,郭志江都会仔细观察,时不时还会从包里拿出剪刀、锯等为树木修理一番。看到路面被轧得坑坑洼洼,他也会拿起铁锨修补修补。
“这不仅仅是一片树林,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条件艰苦、孤寂随行,都没有拦住郭志江的脚步,在丈量这片土地的过程中,年过半百的他硬生生地踩出了一条条护林小道。他告诉记者,管林护林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护林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防火、防盗采滥伐,还要留意病虫害疫情。
造林绿化“三分造,七分管”,只造不管,既难以成活,更难以成林。如今,林场每年完成低效林改造、森林抚育4000亩,栽植各类苗木20余万棵,森林资源质量得到全面提升,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像郭志江一样的护林员们。是他们一代又一代的林场人,改变了这片曾经“春冬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的盐碱地,创造了“盐滩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近年来,机械林场先后获得“全国十佳国有林场”“国家首批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林场协会理事单位”“全国林场场长培训基地”“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全国自然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护林日记
他用镜头拍摄美好林间
“生活不易,必须努力。”这是郭志江拍摄的短视频里的开篇语,也是他的座右铭。
护林的日常生活是乏味的,但好学的郭志江没有因此让生活变得枯燥单调。2020年,他接触到了短视频平台,遂为自己取名“快乐护林员”,通过短视频记录日常的工作生活,让更多人了解林场的一草一木。每天下班后,他就开始研究视频拍摄剪辑。“上班族的工作是单一的,我的活动范围就在林场。下班后,我就想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丰富闲暇生活的过程中,给大家提供解闷娱乐的情绪内容。”拍摄之初,郭志江就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每周拍摄完成5个短视频。如今,他已在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发布短视频千余条。
“平时我就住在单位的小院子,这个平房院落就像普通的农村院落一样,很接地气,边上有2万多亩的树林子,空气特别好,这些特点,都为我的原创视频提供了素材。”郭志江说,平时他会以护林员日记的形式记录生活,为此,他购买了手机支架等辅助工具,有空就通过手机镜头拍摄美好林间。
“我们机械林场有防护林、风景林、经济林,种植了白蜡、杨树、中山杉、水杉、法桐、柳树、黑松、刺槐、榉树等几十种树木,全场林木生态系统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3000万立方米、固碳5万吨、负氧离子含量2000个以上。经过60余载接续传承,盐碱荒滩早已变身生态绿洲。”郭志江表示,林场的资源是林业人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种下这片林子不容易,把林子看护好,是每个护林人的责任。他也希望通过视频记录的方式传承接力,为建设“寿光模式”的现代化美丽林场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