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一件老物件,记录的是一个老故事,定格的是一段旧时光。很多老物件,有着永不磨灭的时代烙印。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收藏爱好者,十多年间,他执着地收集各种民俗老物件,让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与文化情怀的珍宝在现代社会中绽放独特的光彩。他就是65岁的刘文科。
老物件里的时光情怀
11月19日,记者来到刘文科的民俗馆,打开馆门,仿佛踏入了一条时光隧道。从新中国成立前用的旧农具、老家具、古石雕、锈迹斑斑的铜壶、年代感十足的油灯,再到上个世纪的缝纫机、收音机、电影放映机,甚至妇女们纳的千层底、烧火用的风箱,几十个门类、上万件反映民俗文化的物件,在屋里摆放得满满当当。
“我收藏的大都是民俗用品,以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前等时期的较多,值不了多少钱,甚至是人家不要的东西。”有人因此说他收的是“垃圾”,但他不这样认为。他说:“民俗收藏品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中可以清晰看到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脉络。”
刘文科是田柳镇郎家营村人,1959年出生的他可谓经历丰富,1980年入伍,退伍后干过村团支部书记,当过工头,办过砖厂,开过宾馆,但始终不变的是他对寿光民俗文化的热爱。“年轻时出于爱好,我收藏了一些民俗老物件,但因为忙于工作,专心收藏的机会很少。”孩子们成家立业后,有了空余时间的刘文科专心搞起了民俗收藏。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我就觉得电影放映机真是一个神奇的物件,能轻易地将电影‘送’到田间地头。”《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电影放映机咔嚓咔嚓的转动声中,白色幕布上显现出一幕幕神奇的画面,光影讲述的故事在刘文科的脑海中永远留存。当时的他自己也没想到,这些看似高大冰冷的机器,若干年后成了他无比珍视的收藏。
“以前,老物件随处可见,但随着时代发展,它们慢慢消失在历史中。”刘文科说,这些物件曾经在很多人的生活中司空见惯,铭刻着岁月的印记,寄托着人们对过去时光的深深留恋,这也是他热爱收藏此类物件的原因。周围很多老年人知道,刘文科的民俗馆内有上万件收藏品,所以经常到他这里坐坐,有时会抚摸着一个老物件站立良久。他们说,这个民俗馆不仅是一个收藏老物件的房子,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它们就像时光的见证者,记录着过去的故事,诉说着他们的青春。
希望更多的人走进民俗馆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你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用的吗?”刘文科经常会指着某件老物件来考问大家。如果客人答不上来,他会不时给予提醒;若答对了,他会显得非常高兴。“这些老物件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但已经很少有人能够答得上来。”令刘文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民俗文化。每天下班后,会有不少年轻人到他的店里转上一圈,看到不懂的东西就问,喜欢的东西就买。每当有人前来参观,刘文科都会详细讲解老物件的来源、用途及背后的民俗文化。
这里的每一个物件都是刘文科亲自收来的,每当有空余时间,他都坚持外出“淘宝”,这种坚持,已经成为一种责任感。“好像不快点行动,一些老物件就没了。”刘文科说,如果一些老物件被“外人”收走了,他会遗憾好久,“现在很多老物件正逐渐被人们遗忘和丢弃,这些东西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先辈们的生活点滴。”
朋友们知道刘文科的喜好,发现一些有趣的物件也会告诉他。为搜齐一套完整的老物件,刘文科跑个三五天、辗转数百公里是常有的事。陶瓷、木雕、农具……只要他有“感觉”的东西,都会想办法收集起来。十几年下来,刘文科的两层店铺摆满了各式藏品,就连门前、店后都堆满了老物件。平时,他在店里走路都得格外小心。刘文科说,很多民俗老物件体积大,如推车、石磨、碌碡,占用空间很大,店内难以摆放,只得摆放在户外。
在刘文科眼里,不管是馆内馆外,每一件展品都是宝贝,它们不仅承载着一代代人的记忆,见证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而且传承着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每天,刘文科都会小心翼翼地擦拭这些老物件,防止它们生锈、损坏。他就像一位孤独又坚定的行者,守护着即将被岁月淹没的珍贵遗产,让人们能在现代生活中回味那一抹古老而温暖的乡愁。
“相比于人的一生,物件的生命是漫长而永恒的。收藏者对这些老物件来说,也只是漫漫长河中的一名过客。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物件虽然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但依然承载着一代人甚至多代人的记忆,值得被留下,被下一代了解、传承。”刘文科坦言,这就是他建民俗馆的初衷。他希望通过收集和展示这些老物件,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热爱,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