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 通讯员 夏昱颀)一场场精彩的文化活动,让欢声笑语回荡在村民广场;一部部好戏“送”到乡间,将文明新风“种”进百姓心田;一间间农家书屋化身育民、惠民的文化“粮仓”……近年来,稻田镇以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为指引,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服务能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挖掘本土文化,持续丰富文化惠民活动,用心用情打好基层“文化牌”,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为乡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一道道文明风景跃入眼帘,一股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一幅幅以文明为元素和符号的幸福画卷徐徐展开。
培育新风尚 村庄焕发新气象
日前,记者来到稻田镇崔岭西村,宽阔平坦的乡间道路旁,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楼房整齐排列,附近,一座座高标准智能大棚内,绿意葱茏,生机盎然。
虽是隆冬时节,但在村子的群众文化活动礼堂内,却是一片热闹景象。从红歌联唱到传统文化宣讲,现场丰富多彩的活动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喝彩。文化礼堂内座无虚席,文化礼堂外人头攒动。村文化广场上,民生服务“赶大集”活动正在进行,长桌连成的“摊位”一字排开,长桌上下不见货品,都是农技指导、健康义诊、法律咨询、惠农信贷等各式各样的惠民服务。“谢谢专家的指导,听您这么一讲,我在苗子管理上就明白了!”在农技指导的摊位前,农艺师给村民们详细讲解冬季大棚蔬菜管理的注意事项,菜农崔雪梅边听边将内容要点记录在小本子上。
“在我们村,群众文化活动礼堂是人气最高的地方,一年四季,村民们都喜欢在这里娱乐、学习。说是群众文化活动礼堂,其实更像是公共文化服务综合体。”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介绍,在群众文化礼堂,有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室、棋牌室、声乐室、阅览室等。这里或举办文艺演出,或开展技能培训,或组织政策宣讲……群众文化活动礼堂满足了不同年龄段村民的休闲娱乐和文化需求,已经逐渐成为乡亲们的精神家园。
群众文化活动礼堂内设“有声”图书馆、器乐室、棋牌室、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室,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选择。该村建有老年大学、村史馆,记录村庄历史变迁、文化足迹和乡风民俗;设有“四点半”学校,为孩子们放学托管提供场所;打造了美德主题公园、乡村记忆馆、科普馆、百米文化长廊、贾思勰新农人培训基地,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全方位讲好村庄故事,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积极开展道德文化大讲堂,开办“美德健康”家长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身边好人评选激励制度,每年进行村民道德模范评选、“美德信用户”星级评定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评选出“好媳妇”“好婆婆”等文明典型260余人。
为丰富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活跃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文明健康、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氛围,该村成立了群众文艺宣传队伍,结合“我们的节日”,每年开展“欢欢喜喜闹元宵”“粽情一夏、趣享端午”等特色文明实践活动230余场次;推行“一网两区三结合”网格治理新模式,投资10万元打造“红小西”网格长工作室,成立“理论宣讲、爱心孝老、文明风尚、文艺宣传、技术指导、治安巡逻”六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孝老敬亲饺子宴、矛盾纠纷调解、环境卫生整治、平安夜巡、反诈反邪教宣传等文明实践活动,“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经成为崔岭西村群众的共识……
如今的崔岭西村,经济发展与文明风气的养成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孝老爱亲,崇德向善,邻里和谐,同心谋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丰富文化活动 让精神生活“富”起来
像崔岭西村这样的“美景”,稻田镇的各村都在全力描绘。让村庄环境变美变靓,让村民精神文化活动变丰富,各村都有“高招”。
在稻田镇东庞陈村,时常响起高亢激昂的锣鼓点和悦耳的戏曲声,村里老年人喜欢聚在村文化活动室,欣赏“东方京剧票社”成员们带来的一段段戏曲节目。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推动京剧艺术的普及,东庞陈村30余名村民自发组成了“东方京剧票社”队伍,定期举办京剧艺术活动,并邀请京剧爱好者和票友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促进了京剧艺术的传承、推广与交流,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宣扬了文明新风尚。“票社规模虽小,意义却不小。村民不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文化滋养,也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为乡村振兴凝聚文明力量。”东方京剧票社负责人、东庞陈村村干部陈春胜说。
自2007年起,西菜园村已连续17年每年举办两次敬老爱老饺子宴,这一传统活动深受村民喜爱。“每年的饺子宴,不仅为我们老年人提供了欢聚一堂的机会,在这里还有村民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心,还能看到村舞蹈志愿队的精彩演出,心里别提有多温暖了。”志愿者将热气腾腾的饺子端到了每一位老人面前,老人们一边欣赏着精彩的节目,一边吃着美味的水饺,聊着现在的幸福生活,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我们村举办爱老敬老饺子宴,就是为老人们创造机会,让他们聚在一起聊聊天,感受村集体的关爱和晚辈们的孝心。”西菜园村党支部书记张敏凤说,爱心饺子宴的举办,弘扬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促进了邻里和谐,进一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成为西菜园村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
在潘家村,村内的“孝子坟”及其背后的典故《孝子潘玖为母守墓三年》,自清朝流传至今,成为潘家人世代传承的孝道典范。近年来,潘家村以孝道文化为核心,精心打造了一处占地900平方米的游园广场,配以文化长廊和群众大舞台,同时建造了270米长的“稻田丰收号”文化墙,生动展现了农耕文化与孝道的融合。通过广场围墙、民宅墙壁及街道路灯,采用喷绘、手绘等手法,将二十四孝图、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故事图文并茂地呈现,潜移默化地在村民心中播撒“孝善”种子。该村还定期举办“孝老敬亲”饺子宴、为老人送福利等活动;开设“孝善”主题道德讲堂,不仅美化了乡村环境,更提升了村民的道德素养,使潘家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内外兼修”标杆,成功探索出一条乡村“善治”的新路径,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村文化建设的独特魅力。“村子越来越美,邻里更加和谐,年轻人对待老人更加孝顺,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做事越发有精气神!”如今,这已经成为每位村民的内心感受。
截至2024年底,稻田镇112个村全部组建文体队伍;举办孝老敬亲饺子宴、为80岁以上老人送蛋糕已成为各村常态活动;开展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政策宣传、便民服务、文体演出、志愿服务等活动130余场次;开展观看红色电影、文艺演出、老党员讲党课等活动共120余场……一场场活动、一串串数字,都是稻田镇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有力见证。
“乡村文化建设并非一日之计,需要久久为功。下步,稻田镇将继续加大创新力度,继续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服务质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生活的同时,感受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稻田镇党委副书记李素玲说,如今,生动鲜活的文化活动犹如阵阵清风,吹拂到镇村的每一个角落,把文化兴盛的芳香送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