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我是一株小草莓,我的家在洛城街道朱家庄村,我的主人是27岁的朱晓锋,他聪明能干,年轻有为,就是他让我住上了干净整洁的“楼房”,我很喜欢我的住处,也很喜欢人来人往的环境,下面让我来介绍一下我的主人朱晓锋的种植理念和种植情况吧。
“我”的“莓”好产业
我生活在朱晓锋的大棚里。大棚内,清香扑鼻,簇簇绿叶间点缀着一枚枚小巧精致的“红点”,那就是我了。我的住处不是在地上,而是在高架上,这样的我枝叶可以纵情伸展。而这是我的主人朱晓锋选用新技术打造的一系列草莓种植新场景:种棚不沾泥,统一采用高架无土栽培技术;采果不弯腰,水肥一体设施自动化施肥。
众所周知,我们草莓对生长环境要求较为苛刻。朱晓锋经过多次考察学习,将无土栽培用在了草莓棚里,将我们种到了高架上。以椰糠、珍珠岩等作为基质,不但解决了草莓种植重茬的问题,而且让人们“站着干活不腰疼”,保证了环境干净卫生。我的主人朱晓锋是一位“新农人”,特别有想法,他说,无土栽培技术多用在叶菜和番茄种植上,草莓园里并不多见。而且,寿光关于草莓的无土栽培种植技术大都停留在示范展示阶段,而他也是做了很多功课后才敢于尝试的。他就是想挑战一下自我,通过规模化种植,探索掌握合适的种植方法和管理经验。
“上楼”居住的环境确实比在地上要干净很多,但也需要很多新技术支撑,比如说我们需要有“托果网”。“托果网”是等我们的花芽分化完,出来花絮时,再把我们的果实拖到网子上,这样一来,不仅果实更干净,而且能更好着色。我们“上了楼”,还能节省60%的人工劳动量,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设备,比如利用水肥机做到精准控制、定时定量做营养供给等,省时省心又省力。
如今,主人朱晓锋把我们小草莓种出了大规模,大棚里,我们兄弟姐妹有1万余株。能发展好“莓”好产业,离不开主人朱晓锋的个人经历。2018年,朱晓锋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农业公司工作,接触到了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农资销售等各方面的资源。2023年初,他回到村里承包了大棚,开始自己创业。朱晓锋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蔬菜园区搞农业。5年里,他对农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农业发展的前景充满了信心,所以在2023年,他承包了两个土棚、一个拱棚,带着我们住上了“楼房”。
“我”的“莓”好发展
给大家介绍了我的生活环境,再说一下我的发展情况。“莓”好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好的思维方式,主人朱晓锋不仅让我们住“楼房”,还让我们“进城”。
我们的“大棚之家”,已经逐步形成了以现场采摘为主的多元化、沉浸式经营模式,既满足了部分城市消费者的采摘体验需求,也能让他们来现场采摘尝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入,还增强了我们“莓”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是2024年10份定植的,从12月就可以采摘。我们的品种多样,有红色、粉色等不同品种,因为朱晓锋之前做过农业,所以管理起来游刃有余。为了提升种植技术,他经常通过视频资料学习,有时还会请专业农艺师来指导。
主人朱晓锋不仅通过线上订单、采摘等方式销售,而且在抖音等平台注册了“乐雨生态农业”,通过线上短视频等宣传模式,将我们的管理、采摘等过程记录下来,吸引了众多客户“围观”。这样的销售方式,让众多城市里的客户品尝到了新鲜的草莓,让我们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直线送达”。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主人朱晓锋的客户群体遍布五湖四海,我们的兄弟姐妹已被运至上海、苏州、南京等城市进行销售。
在我们的生产种植过程中,朱晓锋推动精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采用机械化、智能化、标准化生产,重视品质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通过质量上乘的果实配上灵活的销售手段,真正让“小”农场创造大效益。
记者手记
朱晓锋是位“95后”“新农人”,他返乡创业,选择了种植高架草莓,不仅改变着传统农业的老路,而且通过新技术、新思维走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玩法、新模式,为乡村振兴发展增添了新气象、新活力。而今,在寿光,这样的“新农人”还有很多。
近年来,寿光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全面发力,帮助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理想的年轻人上演了现代版“凤还巢”。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重返家乡后,有冲劲、有闯劲、有干劲,与乡亲们一起觅出路、谋新路,为家乡发展带来新的积极变量,成为乡村振兴大潮中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