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好客好品·寿光】洛城街道:我们有点儿小“椒”傲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乡村振兴靠产业,产业发展靠特色。洛城街道东斟灌村没有令人瞩目的区域优势,也缺乏得天独厚的特殊资源,但是经过东斟灌村“两委”和村民的多年努力,该村彩椒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勃勃生机。近年来,东斟灌村党支部为解决发展问题,大力领办合作社,推动蔬菜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致富,以组织振兴引领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实现强村富民的发展之路。

“三社融合”开新局,走上多彩致富路

“随着我们村彩椒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以斟都果菜、土地股份、资金互助三个合作社为平台,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示范、带动的蔬菜产业化道路。”东斟灌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介绍,在斟灌彩椒品牌的打造过程中,东斟灌村坚持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自主议事、自治管理、自我服务”村级治理“三自”工作法,坚持问题导向,从群众利益出发,采取“村‘两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彩椒产业的发展创造出了良好的环境。

时光回溯至1998年,村党支部书记李新生带领5名党员先行试种五彩椒成功,为东斟灌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自此,东斟灌村党支部犹如一盏明灯,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以“集体增收、群众致富”为目标,不断探索前行。“针对菜商压级压价等问题,村党支部领办斟都果菜专业合作社;针对菜农发展蔬菜大棚缺地问题,村党支部领办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系列土地流转政策,为村民发展蔬菜大棚提供了土地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解决了菜农缺地问题,也让不想种地的村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真正提高了人力和土地利用率。针对大棚种植资金紧缺问题,村党支部又领办了资金互助合作社,以略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吸纳富余资金400多万元,再通过合作社集体担保,以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放出,为菜农解决燃眉之急。”李新生说,为方便村民生产,村党支部组织村民严格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农资供应、产品检测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

通过“三社融合”,东斟灌存解决了一个个“三农”难题,实现了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如今,东斟灌村逐步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彩椒生产专业村,村里的大棚一个挨着一个,五彩椒常年挂满枝头。不仅本村彩椒发展规模超过6000亩,还带动周边20多个村发展彩椒2万多亩,进一步增加了村民经济收入,实现了集体和个人“双增收”。

青年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添动能

“为了适应彩椒产业化发展,党支部把吸纳年轻人回村创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回乡创业的大学生、退役士兵、城镇下岗职工提供了发展平台。帮助他们贷款创业,优先给他们租赁土地建设大棚,聘请专家为回乡创业年轻人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提升他们经营大棚菜的知识水平,帮助他们解决回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李新生说,随着合作社和彩椒产业的发展壮大,东斟灌村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不断为乡村振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90后”种植户李济民就是其中一员。大学毕业后在外从事互联网工作的他,看到家乡广阔的发展前景,毅然返乡投资建棚。种棚三年回本后,他感慨“在家赚到的比在外多”。而他成功的背后,是村里“有产业、有销路、有技术、有扶持”的一条龙服务保障。据了解,李济民的新建大棚不同于传统大棚,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就能实时查看棚内环境,保证彩椒始终处于最优温湿度环境。数字施肥、数字浇灌、线上线下管理相结合……在智慧农业的帮衬下,他的年收入越来越高。

“有技术、有产业、有资金,年轻人自然喜欢回来,而且能实实在在赚到钱。现在,我的大棚收益越来越高,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2013年大学毕业后,李庚曾在济南、寿光经营装饰公司。经常回家的他,发现发小、同学“玩棚”收入可观。2020年,他返乡投资60多万元,建设了200米长、21米宽的大棚,种植彩椒1.6万株。2021年,他又投资65万元新建了一个温室大棚。

东斟灌村通过完善村级治理、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才回村创业。现在的东斟灌村里,年轻菜农越来越多。有了后备人才力量,东斟灌村便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以人才振兴助推产业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如今,东斟灌村从事大棚菜生产的年轻人有224人,其中“80后”“90后”220人。

科技加持大棚管理,“苦头”少了“赚头”多了

设施升级是东斟灌村彩椒种植的独特标志,也是该村彩椒产业发展的累累硕果。现代化的大棚不仅增加了彩椒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也为彩椒种植带来了更有利的环境、更高效的技术。当地菜农在多年种植彩椒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极为宝贵的财富。随着产业和市场的发展,菜农也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实现了技术的改良提升,并摸索出了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彩椒生产管理流程。

在菜农李志国的大棚里,各种高科技设备随处可见,几乎将整个大棚“全副武装”起来,有智能放风设备、温湿度监测设备、自动喷雾设备等。今年50岁的李志国是位老菜农,见证了村里蔬菜大棚的发展历程。不过,人老心不老,他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这么一个长250米、占地14亩的大棚,我自己就能管理,只有在采收季节,家里人才会过来帮帮忙。”李志国说,过去种大棚菜非常费力,现在有了这么多高科技设备,省了很多人力物力财力。

村民们都说,彩椒产量得以提升,主要得益于种植技术的积累和改进、大棚结构的改造和升级,以及现代智能化设施的助力。

种棚规模从一亩到七八亩,棚面结构从竹竿到全钢架,保温材料从草帘升级成防水保温被,管理从大水漫灌到水肥一体化……在东斟灌村的大棚里,处处是“自动化”“智能化”装备,不少菜农还给大棚安装了新式棉被,这样的棉被轻便保暖、防雨防雪。同时,“智慧化”已经成为东斟灌村蔬菜大棚的发展方向。数字温控、智能雾化、水肥一体等物联网管理技术,在近两年的新建大棚中应用率已达90%,帮助新一代菜农实现轻松种菜、精准种菜。“很多老菜农接受新事物也非常快,大棚里用上的新设备越来越多。一系列的技术设备更新换代,蔬菜不仅产量提高了,品质也比以前更好。”李新生说。

棚外寒意依旧,棚内暖意奔涌,一个个丰收的彩椒,温暖了菜农的心头,也照亮了产业振兴的前路。“下一步,我们会持续推动彩椒产业特色化、规模化发展,不断延伸彩椒产业链,继续向着品牌化、产业化迈进,以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李新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