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榜样|王伯祥:大地为鉴 造福于民

王伯祥,1943年2月出生,寿光市化龙镇北柴西村人,中共党员。1986年6月至1991年8月任县委书记期间,他针对寿光实际,集中力量办了多件大事:建起蔬菜批发市场,把蔬菜大棚技术推向全县、全国,引发了全国的“绿色革命”;组织了寿北开发,在盐碱滩涂上开发出15万亩虾池、20万亩盐田、60万亩棉田,让不适宜种蔬菜地区的百姓富起来;掀起了“工业革命”,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2009年12月,王伯祥被评为敬业奉献“中国好人”。2009年12月31日,王伯祥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同志亲切会见报告会全体成员,称赞王伯祥同志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榜样”。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王伯祥“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9月,其被授予“全国最美奋斗者”。2023年3月,王伯祥病危,已经无法说话的他用手颤颤巍巍写下: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好。谁为人民服务好,就是个好人好官。

“为人民服务”是他留给家人的遗嘱,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信仰。

领导寿光人民建大棚、建市场 

掀起了一场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

蔬菜与市场,是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的起源。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伯祥的目光首先投向“菜园子”,大胆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发展。这是寿光历史上,第一次把蔬菜产业放在如此重要之位置。

从1986年开始,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从20亩扩大到600亩。正像王伯祥设想的那样: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红火,交易量越来越多,很快形成了江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全国215个大中城市都吃上了寿光菜,寿光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一号菜园子”。

“市场”打出来后,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菜是“夏天草,冬天宝”,怎么才能在冬天也大面积种菜呢?1988年腊月,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来喜讯:东北有个韩永山,能不生炉子、不烧煤,在寒冬腊月里种菜。为了证明自己的话,王乐义拿出了捎来的黄瓜。端详着顶花带刺、娇翠欲滴的黄瓜,王伯祥眼中放光:“这不是黄瓜,是黄金!”

请来了韩永山,但是建棚的六七千元费用在当时是天文数字,赔了钱,损失谁承担?“损失县里补偿,政治责任我来承担。”王伯祥给大家吃了定心丸。1989年8月10日,王乐义和17名党员举起镰刀,砍掉玉米,解决了建设蔬菜大棚的用地问题。不到半年时间,当年农历腊月廿五,大棚里的黄瓜开摘了,三元朱村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

三元朱村能搞,其他地方也可以搞!王伯祥到三元朱村调研,看了试种成功的17个蔬菜大棚,认为这是富民强县的好技术,当即拍板在全县推广。紧接着,五千多个大棚在寿光拔地而起。

2009年,原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搬到现在的寿光农产品物流园。物流园除了销售本地菜,还承担着冬季南菜北运、夏天北菜南销的重要功能,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如今,物流园高峰期的日交易量在1万吨左右,交易品种300多种,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东南亚及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物流园不仅实现了蔬菜“买全国、卖全国”,让寿光蔬菜从研发、生产到物流、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同时由物流园和专家共同研发的“中国寿光蔬菜指数”,成为全国蔬菜价格和交易趋势的“风向标”,为国家发布有关蔬菜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30多年来,寿光蔬菜大棚不断地创新发展,从烧煤的“土棚子”到“晒太阳”的第一代冬暖式大棚,再到如今现代化的智慧大棚,发生了一场改变农民命运和改写农业历史的“绿色革命”。目前,寿光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超过60万亩,冬暖式蔬菜大棚如燎原之势推向全国。

带领全县百万人民进行寿北大开发

百万亩盐碱地变“聚宝盆”

“来了潮,水汪汪,退了潮,白茫茫,种树树不长,种粮粮不收,望着海水渴死人,守着土地去逃荒。”这是以前寿北盐碱地荒凉与贫瘠的写照。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20余万寿光人喝着盐碱水、吃着黄蓿菜,在“北大洼”里挣扎。寿北面积1250平方公里,约占全寿光总面积的60%,如果不改变盐碱滩的面貌,菜种得再好,也只能富半个县。

改变发生在1987年,时任寿光县委书记的王伯祥带领20万寿光人民向千年洪荒发起总攻。当年10月8日,一幅“淮海战役”般的画卷在寿北展开:天还没亮,820多辆汽车,320多台推土机,6500多辆拖拉机,难以数计的马车、地排车、小推车就排满了道路,20万民工扛着工具,如潮水般涌向“北大洼”,沉寂了几千年的土地一时间人声鼎沸,机声隆隆,热火朝天。

“寿北会战”前三天,王伯祥已经把铺盖搬进了工地。方圆20里没有村庄,他就跟民工一样就地挖一个一尺多深的坑洞,埋几根竹竿木棒,盖上草苫子、苇席,就成了他的宿营地和指挥部。

至今,在寿北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寿北开发期间,时任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到寿光调研,在县城始终没有找到县委书记,找人找到了“北大洼”工地。林乎加向一位从窝棚里钻出来、满腿泥巴、光脚穿着一双胶鞋的人打听:“王伯祥在哪里?”这个人爽快答道:“我就是!”林乎加紧紧握住王伯祥的手,好长时间没有说出话来。后来,他感叹道:“一个县有这样的书记,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

就这样,王伯祥在工地一住就是45天。他在,县委常委就在;县委常委在,乡镇党委书记就在;乡镇党委书记在,村支书就在;村支书在,乡亲们就在。

45天后,泛着白碱的烂泥滩眼瞅着就变了模样,修筑沟、路、渠、坝300多条,修道路林带299条、干支沟渠300多条、条台田11万亩,新筑防潮大坝3100多米,圈围滩涂面积5万多亩。

经过连续5年开发,寿北大地上出现了一条60里长的防潮大坝将海水锁在坝外,坝内60万亩盐碱地全部变成了高标准的条台田,40万亩潮间带全部筑成了高标准的盐田,20万亩浅海滩涂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养虾池,三项年可增加收入16亿元,寿北群众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

领导寿光人民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让寿光工业在蜕变中实现飞跃

不仅农民富、工人也要富,不仅农村富、城市也要富。

农业发展后,王伯祥又开始带领全县人民补齐工业短板。为了打好一场工业攻坚战,对外,王伯祥带着70多人到南方取经,跑到外地“换脑筋”。回来不到一年,全县投资1.5亿元,上了77个项目。此后每年都组织“取经团”,到深圳、东莞和上海等地取经。寿光缺企业,更缺企业家。王伯祥主持召开专题会议拍板:在全县公开选拔厂长经理,40名“有事业心的能人”脱颖而出,被推上工业一线。

有人提醒王伯祥:摆弄企业风险大,干好了也得三五年才见效,你可是说走就走,这不是养了鸡让别人吃蛋吗?但他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总得有人打地基。”

1991年,寿光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在他担任寿光县委书记5年多的时间里,寿光企业总产值翻三番,利税增长近十倍。他一个人带领一群人,埋头苦干,励精图治,给寿光工业打下“基石”。其后,数任寿光县(市)领导班子,继续做大工业“增长极”。

1991年8月后,王伯祥先后任潍坊市委副书记、市长,政协山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2008年以后,王伯祥“退而不休”,依旧拖着病体为寿光发展献计奔走。

在王伯祥“敢为天下先”精神的感召下,寿光市历任领导班子双手接过“接力棒”,抖擞精神再出发。如今的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是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30周年全国18个重大典型之一,也是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集中宣传和推广典型,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