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牛头镇村:志愿服务赋能 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初春时节,走进位于寿光市西北部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牛头镇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个拥有9000多人的自然村,在党总支的带领下,以党建为引领,通过组建红柳志愿队、打造“共富工坊”、开展“特色研学”等一系列创新举措,织密志愿服务网络,不仅拓宽了强村富民的道路,解锁了共同致富的新密码,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

“共富工坊”拓宽强村富民路

“大娘,您看,这样编出来的篮子又结实又好看!”在寿光市双王城牛头镇村的“共富工坊”,红柳志愿队的志愿者马常萍正手把手地教村里的老人学习草编技艺。一根根普通的草绳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个个精美的草编工艺品便呈现在眼前。

“以前闲在家里没事干,现在学会了草编,一个月能挣近1000块钱呢!”73岁的村民王会苹一边熟练地编织着果篮,一边高兴地对记者说。

在牛头镇村,像王会苹这样通过红柳志愿队学习技能、实现增收的村民还有很多。“我们红柳志愿队由100余名志愿者组成,免费向困难群众传授草编、缝纫等技术,带动了许多农村妇女、赋闲劳动力、老年人加入其中。”红柳志愿队队长朱萍说,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学技术、挣到钱,真正实现共同富裕,志愿者们还会走村入户,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服务。

据了解,红柳志愿队志愿者在坚持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的同时,精准对接村民需求,对本村近千名群众的身体状况、劳动技能、就业需求进行深入调查,牵头建设“扶贫车间”,带动全村500余人及周边镇村1000多人就业,年产值高达300余万元,人均年增收达到8000余元,有效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发展格局。

“特色研学”解锁共富新密码

“同学们,这里就是马保三的故居,他是我们寿光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牛头镇村的红色教育基地,宣讲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马彩芹正在为前来研学的学生们讲解当地的红色历史。

据了解,牛头镇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乡土文化,成立了文艺志愿服务队、宣讲志愿服务队等多支红色志愿服务队。当地的党史馆、马保三故居、抗日武装起义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每年接待上百批次、12000余人次的研学团队,期间,志愿者们负责为研学团队提供优质的导游讲解、文化体验、安全保障等服务。

“我们不仅向学生们介绍当地的红色文化、乡土风情和特色产品,还通过‘共富工坊’等形式,将传统草编等非遗文化传承与研学项目相结合,让学生们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志愿者马同云说,“特色研学”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300余个就业岗位,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志愿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

“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好了,村里对我们老年人特别照顾,吃饭有食堂,看病有医生,还有志愿者经常来陪我们聊天,真是太幸福了!”近日,正在康养中心用餐的83岁老人马茂诚一边品尝着刚出锅的土豆炖肉,一边跟旁边老人细数着如今的舒心生活。老人们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矍铄。

“大爷,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注意饮食,按时吃药……”在牛头镇村的颐养中心,助老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郭凤正在为老人们进行免费健康检查。

近年来,为破解牛头镇村老年人养老难题,村里投资近300万元,建设7处康养中心和老年幸福餐厅,成立助老志愿服务队,与颐养中心工作人员每季度为300余名老年人免费提供测量血压、血糖等健康检查服务,每季度为70岁以上老人包饺子、庆生日、赠寿字、演节目,358名老人因此受益。同时,村内46名助老志愿者编入牛头村8个网格,定期对独居老人入户走访,确保老人生活无忧、身体无恙。在志愿者的带动下,牛头镇村敬老孝老的氛围愈发浓厚。

从“共富工坊”的技能传授,到“特色研学”的文化传承,再到“幸福夕阳红”的温情守护,在牛头镇村,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忙碌的身影,他们用真情服务温暖着每一位村民,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下一步,牛头镇村将持续强化阵地建设、建强服务队伍、加强宣传引导,聚焦群众期盼,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成效显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周到、更贴心、更直接的服务,让志愿服务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奉献、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朱萍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