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寿光用科技创新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寿光市工作动员大会,发出了鼓足实干劲头、拼出争先业绩,一往无前推动寿光高质量发展再攀新高的动员令。2025年,寿光上下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锚定“勇挑大梁”“带好头、走在前”,念好“稳、拼、争、快、优、干”六字诀,重点突出“六拼六比六突破”,当好全面深化改革排头兵,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寿光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寿光融媒讯(记者高斌 通讯员王亚莉)一场以科技为笔、以创新为墨的农业变革正在寿光市悄然上演。从传统蔬菜种植到现代生物育种,从单一农业链条到全产业链融合,寿光市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擘画出一幅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壮美蓝图。2024年,寿光市以多项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为依托,推动农业产值持续稳定增长,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的标杆。

从“经验种地”到“科技育种”

在创新驱动的助推下,传统农业的“经验法则”正被现代科技彻底颠覆。过去,农民靠天吃饭、凭经验选种;如今,分子标记、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技术让育种进入“智能时代”。2024年,寿光市成功获批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2项、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1项,番茄茎腐根腐病抗性基因Frl的分子标记技术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以前选育一个抗病品种需要3至5年,现在通过分子辅助育种,周期缩短了一半!”寿光市一家农业企业负责人感慨道。企业与中科院、中国农科院等顶尖机构合作,搭建起蔬菜育种数据分析平台,推动育种技术迈入3.5阶段——从传统分子育种向设计育种跃迁。如今,寿光市每年推出上百个蔬菜新品种,抗病性、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成为全国蔬菜种业的“创新高地”。

一粒玉米的“黄金蜕变”在寿光巨能金玉米开发有限公司的实验室内,一粒普通的玉米正经历着“科技魔法”。通过“山东省淀粉生物基材料与绿色制造重点实验室”的研发,玉米被转化为淀粉糖、氨基酸、生物基新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企业产品覆盖食品、医药、环保等多个领域。

“我们的D-乳酸产量全国第一,玉米淀粉和赖氨酸也稳居行业前列。”企业技术负责人介绍。

在寿光,从田间到车间,科技深度融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种植环节的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加工环节的自动化生产线实现零人工干预,物流环节的AI调度系统让产品最快24小时内送达全国。寿光市以蔬菜产业为核心,构建起“种植-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链条,科技赋能下,农业产值较五年前大幅增长。

农民变身“新农人”

在洛城街道的蔬菜大棚里,科技特派员王技术员正手把手教农户操作水肥一体化设备。“以前浇水施肥全凭感觉,现在手机一点,系统自动配比,每亩地节水30%、增产20%!”农户李大哥兴奋地说。2024年,寿光市科技局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14个镇街的600多个村庄,开展培训985场,惠及农民7350人次。

培训内容涵盖设施蔬菜机械化生产、病虫害绿色防控等30余项技术。通过“理论+实操”的模式,农民不仅掌握了新技术,还学会了使用大数据平台分析市场行情。“现在种菜看数据,卖菜靠电商,咱也成了‘科技型农民’!”李大哥笑着说。科技推广体系的完善,让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

打造全国农业创新“样板间”

寿光市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下一步,寿光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聚焦智慧农业、生物制造等领域,吸引全球顶尖科研团队入驻。同时,推动“农业+互联网”“农业+文旅”等新业态,打造集生产、生态、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我们的目标不仅是种好菜,更要让寿光模式走向世界。”寿光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农业合作项目的推进,寿光市已有数十个蔬菜品种出口至东南亚、中东等地,科技赋能的“寿光经验”正为全球农业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传统农民到“新农人”,寿光市以科技创新为笔,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在这里,科技不仅是生产力,更是农民致富的希望、乡村振兴的底气。未来,寿光将继续以创新为帆,驶向农业现代化的更广阔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