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寿光第23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投运

寿光融媒讯(记者 常文明 通讯员 王文礼 刘娜)2月27日,110千伏鲍家变电站2台主变顺利完成5次冲击试验,标志着110千伏鲍家变电站送电成功,正式投入运行,实现了2025年寿光电网建设“开门红”。鲍家变电站也成为寿光境内第23座110千伏公用变电站。

现场全方位管控

安全与质量并重

110千伏鲍家输变电工程分为输电线路和变电站两部分。输电线路工程新建杆塔83基、110千伏双回架空线路20.9千米,于2024年5月28日开工。变电站站址位于化龙镇,新上主变压器2台,变电容量12.6万千伏安;110千伏出线2回、10千伏出线28回。变电站于2024年2月29日开工。

“这是公司的重点工程,也是全市重点项目。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工程建设任务,尽快投产送电,为寿光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电能,是供电公司的职责,我们必须完成好,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在110千伏鲍家输变电工程开工后,国网寿光市供电公司总经理刘巡几乎每周都要抽出专门的时间到施工现场督导,协调、调度各方资源,保障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

在工程建设中,国网寿光市供电公司始终秉持严谨负责的态度,从前期规划到施工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严格管控。为确保工程安全,施工团队制定了详细的安全管理制度,对施工现场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致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同时,在质量把控上,严格按照高标准执行,每道工序努力做到精益求精,确保建设质量达到一流水平。

110千伏鲍家输电线路需要跨越曹寿铁路施工。供电公司与铁路管理部门沟通协调,遵循严格的审批流程,进行安全交底培训和驻站监督,严格执行安全章程,落实质量要求,在确保安全和质量的前提下实施跨越施工。

寒来暑往架线忙

创新施工成效显

工程施工跨越2024年的夏季和冬季,夏天炎热酷暑、冬天大风降温等季节性恶劣气候,对电网工程施工安全和进度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了施工难度。施工人员在寒暑季节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护措施,保障施工人员人身安全。线路工程施工现场创新引入无人机巡检技术,开展高空安全监管,实现了对施工盲区的智能化监控和管理,提高了现场安全作业水平。

110千伏鲍家变电站采用六氟化硫和氮气的混合气体,替代传统的纯六氟化硫气体,作为气体绝缘组合设备的绝缘介质。这在寿光电网建设史上属于首次。国网寿光市供电公司为确保混合气体的首次应用安全、高效,在安装前期,邀请设备厂家进行技术培训,组织变电施工人员学习混合气体特性、设备安装要求和质量控制要点;开展多次技术研讨和模拟演练,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详细应对方案。在混合气体充装环节,采用高精度的气体配比和充装设备,确保混合气体比例精确无误;利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气体纯度、水分含量等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保证气体质量符合标准要求。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规范,精心完成了混合气体的充装。此次混合气体的应用,降低了六氟化硫的使用量,每年仅气体成本就可降低70%左右,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建的鲍家变电站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具备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的特点,能够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操作和管理,显著提升电网运行的效率和安全性。

寿光电网更坚强

助力高质量发展

110千伏鲍家输变电工程的建成投运,将进一步优化寿光西部区域电网构架,极大提升该片区供电能力,满足新能源并网及区域内生物育种、高新蔬菜、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产业用电需求,为“双碳”战略实施和寿光市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10千伏鲍家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后,寿光境内共有35至500千伏公用变电站51座,其中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8座,110千伏变电站23座,35千伏变电站19座,输配电线路总长度6512公里,是全省规模最大的县域电网。

鲍家输变电工程是2025年寿光境内投运的第一项电网工程。与此同时,在寿光境内,500千伏弥河输变电工程、220千伏静山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正阳输变电工程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将在2025年陆续建成投运。渔盐、广陵等4项输变电工程年内将开工建设,2026年投入运行。未来的寿光电网将会更加强大,为新能源发展和寿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电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