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好客好品·寿光】文家街道:韭农从“根儿”上富起来

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静)韭菜之于文家,就像蔬菜之于寿光,作为“中国韭菜第一乡”,文家街道久负盛名。

当前,文家街道韭菜种植面积7103亩,共有30多个韭菜种植专业村,每亩地的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全年均价达到每公斤16块钱。韭菜及韭菜衍生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日本、韩国等国家,被誉为“中国韭菜第一乡”。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文家韭菜形成了一条集种植、采摘、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特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发展。

深耕传统“韭海”

四季皆有“货”收

日前,文家街道西蔡家营村“点翠园”基地内一派绿意:温室内,早已入盆的韭菜生出了嫩芽,焕发着勃勃生机;正在收割的韭菜大田里,掀开草帘,翠绿的韭菜吐露着生命的底色。

“每年我从这里拿2000多盆盆栽韭菜,主要销给各大城市的高端客户。文家韭菜品质好,叶宽,根系发达,一年割七八次没问题。客户常年能吃到韭菜,非常满意。”工作人员一边忙着将盆栽韭菜进行打包,一边忙着核对下一个订单。核对好数量后,经销商王明勇当天就会将韭菜发往北京。

文家韭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500多年前的《齐民要术》中就有记载,文家街道更是有着“中国韭菜第一乡”的美誉。但在多年前,由于传统种植模式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村民投入低等原因,当地韭菜产业一直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近年来,文家街道西蔡家营村成立的寿光市旭信蔬菜专业合作社成为创新典范,在推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后,不仅提高了韭菜品质,而且鼓起了农民腰包。

“以前我在大田里种露天韭菜,5亩地每年也就收入5万元。加入合作社以后,在大棚里种的韭菜能卖到每公斤50元,一盒(2公斤)能卖100元,收入肯定比原来高很多。”西蔡家营村村民袁多才笑着说。

一棵棵小韭菜,身价为何如此之高?原来,在2017年,西蔡家营村党支部书记钟明带领村民成立了寿光市旭信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种植过程中,合作社推行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检测、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提高了韭菜品质,降低了人力成本,增加了单位面积产量。园区内,新增加的富硒独根红韭菜、韭黄、韭薹和阳台盆栽等多种绿色产品,也进一步增加了韭菜附加值。

“韭菜栽培管理不用农药,全部用生物防治方法防治病虫害。”钟明表示,合作社改进了传统韭菜的种植和管理模式,还注册了“蔡曦”和“文家贡韭”商标,实现了一种多销。现在,基地主打产品是独根红韭菜,且多是线上销售。合作社的客户集中在国内中大型城市,还定期出口日本。

“原先菜农种植的韭菜品种很单一,一年只割一次,现在能割三次。割完最后一次后,可以把韭菜根装到盆里卖‘盆栽韭菜’,一盆80块钱左右。”钟明说,原先村民一亩地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现在能达到4.5万元左右,“加上韭黄、韭花酱、韭花、韭菜根等产品,村民收入进一步增加。”

每秒卖出7棵韭菜根

千亩韭香飘万里

依靠得天独厚的土壤条件和多年积累的种植经验,文家街道通过发展韭菜产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蔡西村127户,韭菜种植面积约460亩,仅此一项年产值达1000万元。据钟明介绍,对“好韭菜”的定义,南北差异较大。南方喜细韭菜,而北方则以粗壮为佳。“韭菜的特性是割过几茬后会分株,且越长越细,细韭菜在北方卖不上价钱,若往南方运输成本过高且不易保存,因此村里的韭菜基本年年铲除重新栽种。”他说。

“现在不一样了,原本废弃的韭菜根变成了香饽饽。”因种植技艺、土质、管理等原因,文家韭菜根非常“健壮”。以蔡西村为例,日常以大豆沤肥、物理除虫,全年只割一到两茬,韭菜根备受南方市场和都市阳台种植一族的喜爱。依托物流优势,文家韭菜种植户积极拥抱电商,目前,寿光每天外发韭菜根超过1万单,总量约100万棵,而文家蔡西村就承担总供货量的60%,平均每秒卖出7棵韭菜根。韭菜根的“走红”,也进一步带动了群众致富。目前,专业刨韭菜根的打工者日收入在300元左右,而韭菜根包装工作相对轻松,多以老年人为主,日收入也在一二百元,“更让人欣喜的是,随着韭菜根产业的壮大,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回村创业。”

尝到甜头的蔡西村对韭菜根进行了深度开发:优选“绿色”标准韭菜根,根部直径全部超过成年人大拇指;移入盆中精心栽培,培育成“观赏与食用”两用的盆栽;在冬季集中上市,占据市场优势节点。现在,韭菜盆栽已成为京津冀地区过年过节走亲访友的常用礼品之一。

推广“蔡西经验”

赋能“寿光模式”

西蔡家营村不仅使“文家贡韭”品牌打得更响、辐射更广、价值更高,持续为本地种植农户增收致富,并且向外输出“蔡西经验”,为外地韭菜种植带来了新思路、新收益。几年来,西蔡家营村党支部帮助济南市钢城区南埠子村建起了20多亩的实验田,为沂蒙老区临沂市沂南县余粮村捐赠了十多万棵韭菜苗,为枣庄市山亭区华东村种植了50亩的韭菜实验地,不仅推广了“蔡西经验”,还为兄弟村庄的发展致富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西蔡家营村始终坚持“书记领路、支部聚力、党员先行、联村共建”的发展模式,先后获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农业农村部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益农信息社”“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等荣誉。如今,该村已经逐步摆脱靠“量”取胜的传统竞争方式,转向多渠道、高科技、模式化生产,不仅让寿光韭菜种植模式服务全国,让老百姓尽享健康安全的韭菜,而且为“寿光模式”赋能、提升、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