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好客好品·寿光】高新区、古城街道:好“柿”在这儿发生

寿光融媒讯(记者 杨晓菡)高新区、古城街道有“西红柿之乡”的美誉,一批批优质番茄在这里“出彩”“出圈”。尤其是近年来,街道以获批省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培育“党支部+合作社+种植户”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推动番茄产业转型升级。如今,这里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番茄生产经营集散地之一,吸引了19家育种、54家育苗企业落户,番茄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成功培育植物新品种37个,年育苗超9亿株。从育种、育苗、种植到销售,这里实现了从一粒种子到一桌美食的番茄全产业链发展,一件件好“柿”正在这里接续发生。

种子装上“中国芯

种苗繁育有保障

清晨,科丰种业有限公司的种苗大棚里一派热闹景象,满屏绿色映入眼帘,从浅绿到深绿,无限生机在这里孕育。工人们将一粒粒进行过无毒杀菌处理的种子点播进育苗穴盘,浇水、保温……只待发芽。而前一批播种的种子,一个个已经顶破了土层,两三天就能蹿一大截,长势喜人。

“客户在集约化育苗场进行选苗、装箱后,再回自家棚里定植,更省心省力,种出的番茄品质也更有保障。”负责人王江勇指着旁边正在浇水的种苗说,这批种苗还有十天就能发往江苏。如今,订单式生产让公司育苗更有规划性,市场也更稳定。

在蔬菜育种专家李洪生的实验棚里,1000多株番茄、黄瓜、辣椒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李洪生在1998年左右接触到育种行业,在育种过程中,他发现TY病毒在亚洲和欧洲有两个抗病资源,一个是TY1,一个是TY2。此后,他用了十年把TY1和TY2两个抗病性结合到一起,在业界首次让番茄具有了高抗病性稳定高产。如今,李洪生已研发出黄小丫系列的口感小番茄等新品种上百个。“我们做番茄育种要面对三个端口,一个是消费者,一个是运输商,还有就是种植户,必须充分考虑他们三方面的需求。种植户,考虑的是抗病性好、产量高,可以多卖钱;运输商,需要的是品种有一定的硬度,有整齐的商品性,好收、好用、好卖;消费者的需求更简单些,健康、好吃即可。只有把握好这三点,我们培育出来的种子才能受欢迎。”李洪生说。

在高新区、古城街道,这样的蔬菜育种园区还有很多。

近年来,街道围绕打造“一核三带”育繁推产供销一体化示范区,开展“建园区、增产能、提品质”专项行动,统筹72家种子种苗企业和181处农业合作社,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2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落地爱维农种业、博收种业、旺林农业等研发项目11处,上百家种子公司在此示范育种,每年有近4000个番茄品种在此试验、筛选。目前,街道年育苗量突破9亿株,占我市育苗量40%以上,种子种苗产业年销售额超2.5亿元。

农田用上“智慧脑

科学种植有良方

正是春耕时节,走进古城二村种植户张赛的番茄大棚,宽敞的大棚里绿意盎然,一串串成熟的番茄从藤蔓与枝叶中探出头,色泽鲜亮、圆润饱满,让人垂涎欲滴。棚里的番茄已经陆续进入成熟期,即将采摘上市。“现在我们只需要每天摘摘枝叶,保证果实能受到充足的光照,其余的交给它们就好了。”张赛指着农田旁一个个数字化智能应用监测设备说,它们可以24小时监测番茄实时生长情况以及气象、土壤、水质、虫情等数据,兢兢业业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在高新区、古城街道,种植番茄的新农人不仅“胆大”,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更强。水肥一体机、自动控温设备、补光灯等现代农业设备,在园区大棚中已广泛应用;“品牌化”“互联网+”“电商直播”“绿色农业”等新概念、新技术,他们摸得清楚,用得广泛。

古城种植户们一手挎着“菜篮子”,一手端着“果盘子”,时刻保持品种品质的领先,持续向高端市场发力。

在智能玻璃温室内,温控、光照、通风均可通过手机一键操作,手机“摇身一变”成了“新农具”。智能化技术的应用,除了让果蔬种植管理更便捷高效,还大幅提升了销售、检测等环节的工作效率。例如,在番茄分拣输送的过程中,温室外的抽样检测同步进行;抽检样品送往寿光市检验检测中心后,最终检测结果将上传至蔬菜供应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对每批番茄的追根溯源。

近年来,古城街道紧紧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重大机遇,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物联网”应用,实现现代先进科技与农业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发展“智慧农业”。街道应用“云棚”和“区块链追溯”系统,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温室大棚,对大棚农作物在不同生长周期出现的问题,用信息化智能监控系统实现实时定量“精确”把关,进一步提升番茄品质。同时,建立手机APP客户端,开展蔬菜专家每周在线坐诊服务,打造全新的线上线下互助平台,让菜农们的种植技术涨、发展底气足。

菜篮坐上“直通车

产销对接有妙招

一颗番茄,清晨还在棚里,中午或晚上就出现在各大商超,这是为什么呢?一大早,前疃村番茄种植户的大棚里就热闹起来,采摘、分拣、称重、装箱、搬运……几位村民穿梭其中,手法娴熟、干活利索,不一会儿就摘了好几筐番茄。随后,多位农户的番茄一起装车,运往“自家”的前疃村旺民合作社。

“俺们合作社的番茄绿色安全、品质有保障,不愁卖。”大家骄傲地说。番茄卖出去是宝,卖不出去不如草。多年来,街道深深认识到,抓销售与抓生产同样重要,“柿”场拓展不容小觑。

前疃村,就是古城街道引领、菜农齐心闯“柿”场的典型。街道坚持党建引领,推行“党建+产业发展”模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挥党支部的政治、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市场、技术优势,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做精做优番茄产业,实现集体增收、村民获益、产品提质。

近年来,前疃村党支部整合原有的7家蔬菜市场,牵头领办旺民蔬菜专业合作社联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村社互动、抱团发展的特色产业之路。街道通过多方联系,帮助前疃旺民合作社、野虎合作社等寿光市级示范社,与德汇好物、青岛大润发超市、上海清美超市等购物平台和连锁商超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年四季全季节供应。同时,凭借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打通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