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文化润心·寿光】溯源菜盐文化,筑牢寿光发展根基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寿光既是“中国蔬菜之乡”,又是“中国海盐之都”,蜚声海内外。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菜盐文化”,塑造了寿光的文化底蕴和基因密码,为助力更好寿光建设,坚定文化自信,接续争先突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寿光,这片承载悠久历史的土地,菜盐文化源远流长,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传说到明清“寿光菜畦连天碧”,从渤海滩涂晒盐技艺到现代智慧大棚技术,菜盐文化早已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精神密码。可以说,深挖菜盐文化精神内涵,对寿光的当下与未来意义非凡。

从蔬菜文化来看,寿光人民在农圣贾思勰《齐民要术》农耕智慧的引领下,不断积累蔬菜种植经验。先辈们不辞辛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心种植每一株蔬菜,展现出勤劳质朴的品质。这种对土地和作物的敬畏与付出,构成了蔬菜文化的底色。面对蔬菜种植受季节限制的难题,寿光人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最终改变了蔬菜种植格局,创新发明并应用推广了冬暖式蔬菜大棚,让“中国蔬菜之乡”的名号享誉全球,彰显出寿光人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精神。

从盐文化来看,寿光凭借沿海的地理优势,自商周开启制盐历史。盐工们在恶劣的滩涂环境中,坚守制盐岗位,历经数千年,从未间断。他们在晒盐、煮盐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改进工艺,追求更高品质的盐产品,体现出坚韧不拔、精益求精的精神。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盐工们都坚守在盐田,这种对传统技艺的执着坚守,对产业发展的默默奉献,成为盐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菜盐文化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寿光人的血脉。在经济发展方面,支撑着蔬菜和盐两大支柱产业的崛起,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蓬勃发展,为寿光创造了巨大财富;在文化建设方面,塑造了寿光独特的城市性格,增强了市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文化振兴的关键在于激活产业的生命力,寿光的菜盐文化从来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与现代农业紧密相连的实践哲学。“顺天时、量地利”的农耕智慧,至今仍指导着寿光农民科学种植;盐卤化工与绿色农业的跨界融合,催生了富硒蔬菜、盐藻保健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这种“古法今用”的创新,不仅提升了产业竞争力,更擦亮了“寿光品质”的金字招牌。

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寿光须以菜盐文化为纽带,构建“传统+科技+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农耕技艺、打造沉浸式农业体验项目,让年轻一代感受文化魅力;借助电商平台和冷链物流,将寿光菜盐产品推向全球餐桌。唯有让文化扎根土地、赋能产业,才能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促产”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