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省挑大梁·稳进新好·寿光】“数字”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

寿光融媒讯(记者 侯增梅)近年来,寿光市主动融入潍坊国家农综区建设,以“数字+农业”为突破口,推动农业产业链全方位重塑,为农业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如今,在寿光的田间地头,传统农业正与前沿科技深度融合,焕发出新的活力。

从田间到云端:

“数字+”开启智能监管新时代

走进稻田镇的一处蔬菜种植棚内,朵朵黄花点缀其间,翠绿的黄瓜挂满藤蔓,种植户李玲正忙着采摘,她指着一个智能检测设备告诉记者:“以前最担心蔬菜质量不过关,现在有了这个智能监管系统,从种植到检测,每一步都有记录,咱种得放心,消费者吃得也放心。”李玲表示,蔬菜采摘后,会被送到镇上的检测站,监管员通过电子设备扫描样品,检测数据瞬间上传到云端,形成了完整的蔬菜检测全程数据链。

为筑牢蔬菜质量安全防线,寿光市划分了28个监管网格,配备了56名监管员、28辆专用车,镇级配备120名监管员,村级聘任了988名监管员,组成了一支市镇村三级网格监管队伍。同时,配套开发的网格化监管与农产品检测系统,让抽检样品及数据实现电子化采集。2024年,寿光抽检蔬菜样品14.8万个,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6%以上。

从屏幕到餐桌:

“数字+”让蔬菜销售“飞”起来

走进孙家集街道的一处大棚内,种植户小敏正对着镜头介绍自家种植的高品质番茄。屏幕上订单信息不断弹出,观众们纷纷下单购买。“通过电商平台,我可以直接和消费者对接,销量不断提升。”小敏表示。

借助“寿光蔬菜”品牌优势,我市引导广大农户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进一步加强宣传推介,与天猫、拼多多、京东、顺丰等各大平台深度对接并开展合作。如今,寿光有5000多种蔬菜、种苗,220多种土特产、农特产实现了上线销售。数字技术不仅让蔬菜销售突破了地域限制,更让农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从白条到二维码:

“数字+”为金融惠农按下“快进键”

在纪台镇的一个蔬菜交易市场,菜农刘明通过智慧电子磅称重后,交易数据自动上传到“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很快完成了交易。“以前卖菜打白条,回款慢。现在交易自动生成二维码,信息可追溯,贷款也方便。”刘明表示,过去因缺少抵押物,贷款总是困难重重。如今,通过平台的电子记账本,他的交易数据成为银行授信的依据。“有了充足的资金支持,我们种菜更有底气了。”

聚焦涉农主体“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寿光市探索开展“信用农业”,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了“寿光蔬菜智慧管理服务平台”。该平台搭建了涵盖大棚、农资等28个维度、1000多万条数据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了菜农、收菜点、货商和银行四方数据共享。目前,寿光已累计改造成功蔬菜合作社622家(上线蔬菜终端交易系统),交易58.82万笔。

如今,寿光市通过“数字+农业”工程,不仅提升了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水平,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