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传播菜盐文化 拓展寿光发展格局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寿光,这片土地巧妙融合蔬菜与海盐两大特色产业,历经岁月雕琢出独特的菜盐文化。它不仅是地域文化的瑰宝,更是寿光发展的强劲文化引擎,为文化自信筑牢根基,推动区域持续突破。

弘扬菜盐文化绝非简单的复古怀旧,而是要以开放创新的姿态,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共生。面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和碳中和目标,菜盐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循环理念恰能为城市发展提供新思路。传播菜盐文化精神,是让寿光走向更广阔舞台,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蔬菜文化传播方面,寿光通过举办菜博会,为蔬菜文化搭建了一个国际化的展示平台,来自世界各地的农业专家、企业代表齐聚寿光,在这里交流蔬菜种植技术、展示最新科研成果、洽谈贸易合作。菜博会不仅让寿光蔬菜声名远扬,更让世界看到了寿光蔬菜文化中开放包容、积极交流的精神。寿光还积极组织蔬菜产业交流团,赴国内外各地开展技术推广和贸易活动,将寿光的蔬菜种植技术和成功经验分享给更多地区,提升了寿光在全球蔬菜产业的影响力。

在盐文化传播方面,寿光充分挖掘盐文化历史资源,建设盐文化博物馆,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多媒体演示等形式,生动展现盐产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内涵;举办盐文化节,开展盐雕艺术展览、传统制盐工艺表演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盐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制作精美的盐文化宣传短视频、图文报道等,让盐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进更多人的视野。

从“古法”到“科创”,寿光正书写着传统智慧的现代化答卷。在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无人机精准喷洒生物农药,这既是现代科技的创举,也暗合《齐民要术》“顺天时、因地势”的农耕哲学。盐化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将废弃盐田卤水转化为工业级纯碱,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延续了盐业“物尽其用”的传统。这些实践证明,传统智慧与科技创新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赋能的共生关系。

面向未来,寿光仍需以菜盐文化为支点,撬动更广泛的产业变革。在农业领域,推广“盐碱地改良+耐盐作物培育”技术,既是对土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也是对古人生存智慧的致敬;在文旅产业,开发“盐田探秘”“蔬菜采摘研学”等体验项目,将农耕文化转化为休闲消费场景;在生态领域,借鉴古人“制盐排水、改良土壤”的经验,构建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系统。这种跨界融合,既能提升城市竞争力,又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遗产。

传播菜盐文化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赛,需要政府搭建平台、企业注入活力、市民共建共享。当年轻一代带着数字技术回归乡土,当国际客商因文化认同选择合作,当城市地标镌刻着千年文明的印记——寿光便真正实现了从“蔬菜之城”到“文化之城”的跃升,唯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寿光才能在新时代浪潮中行稳致远,建设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