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向春而行 再攀新高|有一种幸福叫“家门口就业”

从“外出务工”到“归雁还巢”,“寿光模式”输出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希望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桑宏香)不用背井离乡,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又能时刻陪伴在家人左右,这是无数在外务工人员的期盼。伴随着“寿光模式”对外输出,一场关于“家门口就业”的新图景逐步绘就:蔬菜大棚建到家门口,共富园区建到村头,产业在乡村生根发芽,曾经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回家,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希望……

在重庆开州

蔬菜园区已带动8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近日,在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冯春顺的蔬菜大棚内,螺丝椒迎来丰产期,十几位来自周边村庄的村民开始采摘、分拣、装筐……随着螺丝椒被打包装箱,几个小时后,这批带着露珠的螺丝椒便能摆上重庆各大商超的蔬菜专柜,冯春顺也获得了3万元左右的收入。

今年是冯春顺返乡创业的第三个年头,也是园区里众多“归雁”中的一员。此前,他一直在新疆等地打工。2022年8月,在寿光市的对口支援下,开州区引进“寿光模式”,首先在临江、南门等镇建设了400亩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试验园区。2023年,开州又在厚坝、临江、南门、满月等镇,将产业园区的规模扩大至4300余亩,统一种植椒类蔬菜,并提供蔬菜大棚租赁服务。这让在外拼搏多年的冯春顺嗅到了机遇,动了返乡创业的念头。

“开州出台了‘定制化’政策服务,大棚租金前三年按90%、80%、70%优惠减免。涉农绿色信贷‘蔬菜贷’,按照利息总额的50%进行财政贴息补助。还有‘蔬菜保’,政府也给相应的补贴,让我们没有后顾之忧。”冯春顺表示,在园区种菜,政府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蔬菜大棚,由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场化、专业化运营,坚持统一规划建设、统一种子种苗、统一种植茬口、统一水肥植保、统一品牌打造、统一市场营销“六统”引领,种菜卖菜根本不用愁。

“2023年下半年,园区开放租赁后,我一次租赁了10个大棚,成了园区内的一名‘业主’。当年,我种下了50亩的螺丝椒,到2024年6月份结束种植,效益非常不错。”冯春顺表示,有了现代化的蔬菜大棚,种菜不用“靠天吃饭”,尤其园区内有专业的寿光技术员做指导,有啥问题都能解决,前期经过测产,螺丝椒亩产量达到1万斤。

开州地处渝东北,山地、丘陵占了总面积的九成,平原土地金贵,农业发展必须高效。从2022年起,开州引进“寿光模式”开展设施蔬菜种植,两地组建起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育苗、繁种、科研、推广、供给体系。重庆鲁渝协作蔬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汤斌表示,“寿光模式”的引进,让开州的农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市民的餐桌更加丰富。目前,鲁渝(寿光)蔬菜现代产业园带动了20多个村、8000多名村民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在安徽灵璧县

决胜脱贫攻坚 在外“打工人”变身种植能手

阳光明媚,万物生长。这几天,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朝阳镇果蔬产业园内,“羊角蜜”甜瓜花开正旺,果农们忙着授粉、吊蔓,孕育着一年的新希望。

从2020年园区建成后,这里的“羊角蜜”甜瓜让种植户收获了一茬又一茬“甜蜜”,也让看到希望的在外打工人,回到家乡成为种植能手。今年45岁的赵中华就是其中一位。

走进赵中华承包的果蔬大棚内,满棚的“羊角蜜”甜瓜长势正旺。2020年以来,为决胜脱贫攻坚,灵璧县朝阳镇与寿光市华耕农业科技集团公司联合建设灵璧县朝阳镇果蔬产业园,集绿色蔬菜生产、蔬菜品牌运营提升、产品物流流通为一体,以科学种植为支撑,生产高产、高效、低耗、无污染绿色食品。该项目由当地政府作背书,加上寿光公司专业技术辅导,让漂泊在外多年的赵中华决定回到家乡就业,方便照顾老人孩子的同时,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2021年春节过后,赵中华便来到园区打工,一天70元,不仅有固定收入,也让她学到了技术。像盘头、修果、授粉等种植技术,她从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逐渐成了园区里小有名气的技术能手。随着种植技术越来越娴熟,掌握了果蔬的基本习性和种养方法后,赵中华有了更高的目标——自己承包蔬菜大棚,自己当“老板”。

2022年,赵中华在园区内承包了4个果蔬大棚,轮种丝瓜、辣椒和“羊角蜜”甜瓜。“每到丰收季,家里老人也来帮忙,全家人拧成一股绳,对致富更有信心了。”赵中华表示,年前种植的丝瓜和辣椒价格都不错,一个大棚纯收入8万元左右,比起在外打工,收入更加稳定。

利用寿光蔬菜的种植模式和产业优势,多年来,灵璧县积极鼓励脱贫群众在基地务工学技术,并定期组织村党员、干部到基地实践实习,逐步掌握核心技术,提升带动致富的本领。如今,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菜园”,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收益和福祉,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雄安新区

党建联建 “一棵菜”富了一个又一个村

“寿光的技术指导人员非常负责,从建大棚到种菜再到销售,各方面的技术都倾囊相授,帮助我们在短期内实现了农业发展升级。”电话那头,雄安新区安新县东垒头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军听说记者要了解村里的蔬菜产业发展情况,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寿光与河北雄安新区相距500公里,却因为“一棵菜”成了亲密的合作伙伴。2022年以来,寿光市发挥寿光蔬菜全产业链优势,创新开展跨区域党建联建,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与新区政策区位优势紧密结合,从雄安新区筛选有基础、有意愿发展蔬菜产业的村,与寿光经营状况好、示范效应强的村“一对一”结对共建“飞地蔬菜园区”,两地首批8个村开展结对共建,累计投资2180万元、建设1300亩品质蔬菜园区。于是,东垒头村抢抓机遇,与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成为党建联建单位。

仅用一年时间,东垒头村流转土地157亩,建设了14个高标准蔬菜大棚。村党支部成立了合作社,注册了“晟垒头品”商标,村集体一年增收10万余元。不仅如此,村里的年轻人看到种植蔬菜的稳定收益,纷纷放弃外出打工,回到村里种起了蔬菜大棚,村民王维就是第一个回村种棚的人。

“我以前在外地工作,起早贪黑收入也不稳定。随着父母年龄越来越大,需要人照顾,我也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王维告诉记者,2022年,东垒头村统一流转土地,统一建设大棚,合作社统一管理,生产按照“寿光模式”的路子来,没有一点后顾之忧。于是他劝说妻子辞职,俩人一起回到老家承包了一个占地4亩多的蔬菜大棚。2024年,他们种植了彩椒和甜瓜,毛收入25万余元。

跨区域党建联建,让雄安新区引入先进创新、科技、资源要素,发展新质生产力,破解村集体土地资源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的瓶颈,实现村集体增收、促进群众就业双赢局面。寿光市坚持“党建搭台,蔬菜唱戏”,发挥蔬菜产业链优势,通过跨区域党建联建,全面推动模式、标准、技术输出,实现项目共建、人才共育、群众共富。目前,我市已与雄安新区、重庆开州、新疆喀什、西藏白朗等30多个地区开展联建,通过“寿光模式”的输出,越来越多和王维一样的村民返乡就业创业,“蔬”写着乡村振兴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