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来临之际,记者专访了寿光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董增吉。
记者:防汛工作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还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今年防汛将开展哪些工作?
董增吉:去年,我们完成了寿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机构调整,通过持续压紧压实防汛责任,圆满完成了各项防汛任务。今年,我们将继续按照“防大汛、抗大洪、抢大险”工作要求,坚持预字当先、以防为主,全力构筑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固防线。一是抓好汛前准备工作落实。及时调整完善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各河道片区指挥部,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抢抓汛前有利时机,全力做好汛前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备足防汛物资和人员,做到“有人员、有物资、有预案”,组织开展多层次防汛应急演练和培训,多方位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二是抓好重点防汛任务落实。针对40处河道险工险段、24万亩大棚易涝区、29个城区易积水点、2个化工园区、31.8公里海堤等五大风险点,全部落实“防”和“救”两套方案,健全超标准洪水防御措施,不断提高防汛应急处置能力。三是抓好汛期防汛备汛工作。持续保持高度的警觉性,与应急、气象等部门加强信息共享,密切关注雨情与水情的动态变化,从严从实抓好防汛备汛的每一个环节,未雨绸缪,完善监测预警制度,及时整改问题隐患,全面做好汛期的各项工作,确保安全、平稳地度过汛期。
记者:作为2025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寿光市东部防洪排涝提升工程将谋划实施哪些项目?
董增吉:为进一步完善农田排涝体系,提升镇村排水能力,寿光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东部防洪排涝提升工程,涉及侯镇、洛城街道、稻田镇、上口镇、双王城等镇街。主要在弥河、丹河、桂河新建涵闸8座,疏通镇村排水沟渠306公里,新建及维修闸门、管涵等542处。工程完成后将进一步增强侯镇、洛城街道东部、稻田镇东北部、上口镇东南部等区域的排涝能力,减少农田、大棚的受灾损失,保护群众的财产安全,目前工程已全面开工建设,已完成清淤疏浚238公里,计划主汛前全部完成。下步,我们将全力抓推进、抓落实,加强工作调度和技术指导,确保高质量高效率完成建设任务。
记者:近年来,寿光市在水资源集约节约方面取得哪些成效?
董增吉:一是打造一个现代化水网体系。在近年来完成体量超百亿的水网工程基础上,去年新建成总投资近5.3亿元的中南部易涝区防洪排涝、黄水东调寿光供水、杨庄橡胶坝除险加固三个重点项目,目前56座拦河闸坝一次最大拦蓄水能力达到3600万立方米,去年调引黄河水长江水、冶源水库水、弥河水达到1亿多立方米,确保了“水尽其用”。二是推广一批数字化应用技术。一手抓农业节水,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对大棚进行智能化管理,目前蔬菜水肥一体化推广面积达到28.6万亩、年节水约2000万立方米;一手抓工业节水,引导企业积极探索智能水循环新路径,北控水务、巨能热电两个再生水回用工程年产1800万立方米,晨鸣纸业等13家主要用水企业实现年处理回用中水2800万立方米,规上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2%以上。三是探索一套市场化节水模式。通过水权交易实现“盘活存量”,帮助世纪教育集团与蔬菜产业集团达成5年交易水量10万立方米,爱森环保合同节水项目投产运行,预计5年内节水490万立方米,西城污水处理厂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入选水利部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案例。
记者:目前,省市正在推进效益河湖建设,寿光市效益河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
董增吉:寿光市创新实施“水网+”效益河湖融合行动,探索出一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互促共赢的河湖治理之路。一是水网修复生态。全流域开展水环境治理,河湖水质持续改善,河流水质整体由地表水五类水质提升至地表水四类水质;河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巨淀湖、弥河、小清河等7条河湖被评为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弥河全线通过水利部淮河流域幸福河验收,弥河成功入选水利部“十年回响·河湖之变”十大典型案例;上下互补涵养水源,压减地下水开采量,有效促进了地下水位回升。二是水网滋润经济。把美丽河湖建设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同谋划、同部署,推动“绿水青山”生态资源转化为“金山银山”发展动能。通过实施水系连通工程,寿北盐碱地逐渐变成了良田,变成了盐碱地上“小江南”。依托弥河、丹河沿岸蔬菜产业优势,促进了寿光蔬菜产业增收增产,寿光蔬菜产业集群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之一。注重工业增效,向企业年提供约7000万立方米地表水,促进了寿光市骨干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创新发展林业、渔业、草编业等特色产业,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三是水网服务社会。通过实施全国首批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等项目,形成了以弥河为调蓄中枢,以骨干河道为骨架,以田间沟渠为脉络,以重点湖泊水库和拦河闸坝为结点的现代水网体系,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全力服务社会发展。结合美丽河湖创建,改善了河湖景观和周边人居环境,尤其是巨淀湖景区先后策划了一系列大型活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