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稻田镇:电商直播赋能乡村振兴 农特产品畅销全国

寿光融媒讯(记者 孙欣)眼下,正值羊角蜜集中上市的黄金期,在稻田镇的各个村庄,处处弥漫着瓜果的清香。近年来,随着农业电商的兴起,稻田镇正上演着一场“甜蜜革命”——一个个几千平方米的现代化仓库里打包声此起彼伏,田间地头的直播间飘荡着主播们热情的解说,满载瓜果的冷链货车穿梭不息。近年来,依托“电商+直采”的创新模式,稻田镇将传统农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让曾经“养在深闺”的羊角蜜、草莓西红柿、玉指黄瓜等特色农产品化身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开启了新时代的田园“致富门”。

电商快车:

从田间到舌尖的“极速通道”

4月8日9时,在稻田镇孟桥村的蔬菜大棚里,寿光市千寻果味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主播小杨正举着刚刚从藤蔓上摘下的羊角蜜,推荐给直播间在线的几千名“瓜粉”。“家人们看这个羊角蜜,翠绿纹路像翡翠一般,轻轻一掰就能听见一声清脆而短促的‘咔嚓’声……”镜头前,她手上的羊角蜜已经一分为二,流出的晶莹的汁水、蜜黄的瓜瓤瞬间吸引了几百名“瓜粉”点击下单。这样的田间直播间,在稻田镇已不是新鲜的场景。“我们五名主播轮班直播,高峰期同时开播三场。”公司运营主管展示着后台数据: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达几万人次。在直播间内,消费者可通过手机屏幕直接观察瓜果生长的环境和成熟、采摘的情况,满足了“瓜粉”们的好奇心。

随后,记者在该公司3000多平方米的仓库内看到,工人们将一筐筐刚从田间地头采收的羊角蜜、甜瓜等产品整齐码放,50余名打包工人熟练地给瓜“穿”上气柱保护袋,装入印有“寿光羊角蜜”标识的定制纸箱内,用胶带封口,准备发往全国各地。公司负责人韩洪贵穿梭在运营区和打包区之间,手机里不断传来订单提示音。“如今,我们每日收货量在10万斤左右,每日订单量维持在1万单左右,50多个打包工人从凌晨4点忙到晚上11点。”韩洪贵表示,该公司以“产地直采+电商快车”模式收售羊角蜜,并采取与农户“包棚”的方式合作。该公司已与周边16个村、1000多个农户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深入田间地头直采供货。

“现在农户种瓜就像拿着订单生产,自从有了电商,瓜农的种植量和种植品质都在稳步提升。”韩洪贵指着实时更新的销售大屏介绍,通过“包棚直采”模式,企业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依托大数据分析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今年该公司线上月销售额已突破200万元。

“各位家人们好!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崔西一品’特色特产店,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崔西一品’西红柿,还有黄瓜、苦瓜茶、虎头鸡等本地特色农产品……”4月9日,在稻田镇崔岭新村的“农品云采”直播间,农产品推介官李璇正在镜头前向全国网友展示当地特色农产品。自稻田镇开展跨村联建以来,崔岭新村创新打造了电商直播平台“农品云采”,聚合新村下辖的崔岭西村、崔岭东村、南齐村、潘家庄等行政村的农产品资源优势,抱团闯市场。“‘农品云采’直播间集合了周边村庄近40种特色产品,直播中,依托‘崔西一品’的品牌优势,周边村庄的农产品销量也有很大增长。”李璇说。

像这样“电商+直采供货”的产销模式,在稻田镇已经较为普遍。借助电商快车,稻田镇的种植户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更新换代品种,提高产品品质,进一步擦亮了稻田特色农产品品牌。

直播经济:

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以前咱种的羊角蜜愁销路,价格也上不去,现在有了电商,都是包棚的形式售卖,价钱也好!”韩家埠村种植户董秀芹笑着擦拭额头的汗水。她告诉记者,羊角蜜平均亩产量在5000斤左右,根据品质不同,价格为每斤6至8元。她家种着4个大棚的羊角蜜和博洋72两种甜瓜,加入“千寻农业”供应链后,她家的羊角蜜和博洋72实现了“种多少卖多少”。

近年来,在稻田镇,电商直播已成为农民增收、乡村发展的“甜蜜密码”,借助电商快车,更进一步擦亮了稻田镇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与此同时,电商直播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包装、运输、农资供应等相关产业发展,进一步拉长了产业链,创造了更大经济价值,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除此之外,电商直播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主播王倩倩便是受益者之一。“孩子出生后,我平时在家主要是带带孩子、刷刷视频,没有收入。无意间听到农业公司招主播,就过来试一下,没想到真的被录用了。在家门口干主播,让我看孩子赚钱两不误。”王倩倩说。

在稻田镇,电商直播带来的经济涟漪正持续扩散。像董秀芹、王倩倩这样的受益者,在稻田镇已超过千户。从“丰收愁卖”到“未摘先销”,从“论斤称卖”到“论个精品”,这种蜕变见证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澎湃力量。当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这幅“电商助农”的生动图景,正为稻田镇的乡村振兴写下最甜蜜的注脚。

夜幕降临,稻田镇的各个农品仓库依然灯火通明。传送带上的羊角蜜、草莓西红柿、玉指黄瓜等农产品已经完成打包,即将奔赴天南海北,而在直播间里,夜场主播正展示着月光下的瓜棚。稻田镇持续了多年的电商实践,已沉淀出可复制的经验:通过“平台赋能+供应链重塑”,将分散农户纳入现代产业体系;借助“流量经济+品牌运营”,实现农产品价值倍增;依托“数字基建+人才培育”,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