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探寻菜博会26年的长盛密码——写在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开幕之际

寿光融媒讯(记者张春萍)最美人间四月天,胜日寻芳菜博园。4月20日至5月30日,以“绿色·科技·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六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以下简称菜博会),将在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举办。

中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寿光,菜博会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自2000年首届举办以来,菜博会始终坚持“蔬菜搭台、经贸唱戏、文旅融合”理念,从区域性蔬菜展会成长为国家5A级农业专业展会,累计吸引超3400多万人次现场参会参展。

如此经久不衰的大型展会,放眼全国也不多见。菜博会26年为何长盛不衰?这是寿光人民在蔬菜产业躬耕不辍的追求和探溯,是这座城市深厚的国家使命和对农业未来的引领。尤其是近几年,寿光市在拓展创新“三个模式”的大框架下谋划推进,传递薪火促进共富,让展会和这座城市焕发出了蓬勃的生命力。

以会兴业,以会兴城

26年来菜博会吸引力持续释放

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寿光的使命。瞄准世界最先进蔬菜种植技术、最优蔬菜品种,推动寿光蔬菜产业不断博采众长,持续领跑全国,菜博会为此而生。

2000年4月20日,首届菜博会开幕,展会上琳琅满目的新品种、新技术,让已发展蔬菜产业十多年的“老把式”也为之“疯狂”,原定7天的会期延期到18天。

菜博会一炮打响,此后一届比一届精彩。26年来,寿光市委、市政府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营+国际协作”的会展模式,采用实地种植与展位展示、蔬菜园艺与文化艺术、经贸洽谈与观光旅游有机融合的模式,充分发挥“中国蔬菜之乡”全产业链优势,全方位汇聚、展示、交流并推广国内外蔬菜产业及其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与新理念,带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也赋予了菜博会新的时代内涵和使命——

成为科研成果转化的“最佳催化剂”。从云南远道而来的参观者仅仅在展位上品尝了一棵生食甘蓝,就决定引入当地园区试种;中科院选育的国内首个功能黄瓜新品种,在菜博会上展出一次,便一改“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以菜博会为“桥头堡”,寿光成为全国展示、应用和推广蔬菜种植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成果的主要阵地之一。

成为敲开市场大门的一把“金钥匙”。交易是展会的最大号召力,在众多经销商眼中,菜博会是一个令人心潮澎湃的地方。在这里,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参展商、采购商,在一次次对接、一场场洽谈中,已累计实现贸易额2000多亿元。成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的生动实践。种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石,是蔬菜产业链的起点,寿光以菜博会为平台,全方位扶持蔬菜种业研发,其自主研发的蔬菜品种达257个,一改“洋种子”垄断中国市场的局面。寿光市场上,国产蔬菜种子占有率已由2010年的54%提升到70%以上。

成为一座城市向上生长的活力源泉。以菜聚友,同步举办文化、体育赛事等数十项专题活动,“会中会”“展中展”相辅相成,让菜博会精彩连连;以会为媒,当地因地制宜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和城市建设提档升级……菜博会不仅将设施蔬菜产业推向了新高度,也让寿光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城市。

以服务“三农”为宗旨,菜博会不断创新发展,前25届共吸引来自50多个国家地区和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400多万人次参展参会。亮眼数据的背后,是菜博会不断提升的品牌价值,也是寿光在农业发展史上书写的辉煌篇章。

展会与产业,展会与城市,在互相成就中,激发了高质量发展动能。

上通天线,下接地头

26年来菜博会转化力成果丰硕

农业的希望在科技。菜博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农民借助科技的力量,开启新生活。26年来,这一初衷从未改变。

得知本届菜博会将亮相“番茄AI种植模型”,古城街道前疃村党支部书记殷凤海便一直在琢磨这件事。对他而言,“AI”并不陌生,但“AI”能为这个番茄种植专业村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他一时还拿不准。

要问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有多大?前疃村的菜农是有发言权的。作为寿光最早一批种植番茄的村,曾经面临产量上不去,收入上不去问题。2016年以来,该村流转土地建成一批高规格蔬菜大棚,水肥一体机、自动温控设备、水雾降温设备等智能化设备被应用到大棚中,村民年收入由过去的不足5万元,到现在超过了20万元。

菜博会为菜农打开了现代农业的大门。现在前疃村种植的青口蜜、金皇后、阳光、迷恋等口感番茄名优品种,都是从菜博会引进而来。每年到菜博会找新品种、看新技术,已成为很多蔬菜种植专业村的“惯例”。他们表示,菜博会带来的不只是种植品种的变化,也许用不了多久,在大棚里干活的就换成了机器人。

这并不遥远。近日,稻田镇崔岭西村的一处大棚里,一只名叫“旺财”的四足机器狗已经“上岗”。“旺财”日常会在大棚进行巡检,对大棚内的全部作物进行全身“CT扫描”,并及时将数据传回到后台系统,农户点击手机屏幕就可以进行通风、追肥等操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在很多农民的眼里,科技高高在上,科技化更是遥不可及。”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管理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燕黎明表示,随着现代科技在农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传统概念上的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菜博会的使命正是展示科技元素,示范引领农业科技推广落地。

从水肥一体化到自动控温,从管道种植到潮汐灌溉,从鱼菜共生到太空栽培……菜博会持续将各类“高精尖”的农业技术和最前沿的栽培模式,以农民最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集中展示推介,让他们的生产生活因为科技而更加美好。

依靠科技种植,寿光的菜农实现了“3个两”:“两套房子”,农村一套房、城里一套房;“两台车子”,一台用于生产、一台用于生活;“两种身份”,白天在大棚里劳作当农民,晚上在楼房居住当市民。

始终“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既通“天线”又接“地头”的菜博会,让科技“遥”也可及,“高”亦可攀。菜博会已不单单是一个展会,更是一个链接时空的聚合器,把蔬菜产业未来的方向和模式挪移到现代,为广大菜农提供了交互碰撞、产生涟漪的机会。

传递薪火,共富共享

26年来菜博会推动力拔山超海

农业兴,则国家昌;农业强,则民族盛。以国家之务为己任,努力让中国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早已融入寿光的血脉。

1500年前,寿光人贾思勰写下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巨著《齐民要术》,促进了我国当时的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提高;现在,寿光人又利用菜博会技术服务、标准体系、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经验,让具有“寿光元素”的园区遍布大江南北,为全国农业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在山东省聊城市耿店村,从菜博会参观学习回去的菜农,决定“换一种种法”。他们通过从寿光聘请技术员,引进、改良大棚种植蔬菜品种,让菜农收入翻了一番。

在天山北麓的戈壁滩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市用“寿光标准”建成的蔬菜园区内,首茬7个品种的蔬菜,首次试种便大获成功,不仅填补了当地冬季蔬菜缺口,而且推动了当地农副产品出口额增长30%。

在珠峰脚下的雪域高原,寿光通过派干部、投资金、教技术、打品牌等方式,全链条整体输出“寿光模式”,一个个现代化蔬菜园区在海拔4500米的高地开花结果……

从青藏高原到东部海滨,从北国荒漠到南国海岛“,寿光模式”的足迹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份。目前,寿光已在四川、江西、内蒙古等省区市认定65个标准化基地,常年有8000多名农民技术员在外地指导蔬菜种植,全国新建蔬菜大棚一半以上有“寿光元素”。

“寿光模式”不但花开全国,还沿着“一带一路”不断向海外输出,走上了播绿全球的道路。在寿光深耕十余年的利森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寿光模式”的卓越优势,在全球29个国家建设了262个种植园区;翔天农业依托科技创新,将集装箱“植物工厂”出口到阿联酋、加拿大等国家,让寿光农业“智慧”走向世界。

培育一个,带动一批;引领一方,辐射一片“。寿光模式”为全国乃至世界农业领域带来了多少财富,也许难以估量和统计。当世界屋脊的菜农把他们的蔬菜大棚命名为“寿光绿”,当戈壁滩上的群众把新建成的农业园区称为“寿光密码”,当“个体富”不断向“共同富”迈进,寿光和菜博会,已经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