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从“家常菜”到“国际范”——看寿光新农人点“蔬”成金

寿光融媒讯(记者 高斌)在寿光,有这样一群敢于突破传统的“新农人”,他们瞄准消费升级,引进羽衣甘蓝、紫芦笋、芽球菊苣等特色蔬菜品种,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革新,在传统蔬菜种植版图上开辟出高附加值的“新赛道”。

从家庭菜园到规模种植:

羽衣甘蓝引爆健康消费潮

“叶片要定期修剪,注意温度湿度控制……”近日,走进寿光一羽衣甘蓝种植基地,墨绿色的叶片如波浪般延展,80后“新农人”胡建伟正向家庭农场主张小玲讲解种植要点。

羽衣甘蓝被誉为“减脂神器”,原产地在地中海沿岸,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种。2020年,胡建伟捕捉到年轻群体对健康减脂食品的旺盛需求,开始试种营养密度高、管理粗放的羽衣甘蓝。经过数百次育苗试验,攻克种子发芽率低等技术难关后,他的种植网络已覆盖寿光洛城、稻田及青州等地。

“从去年以来,羽衣甘蓝因其减脂功效火爆全球,市场需求量大,我们立即转向大田种植,现采现摘+冷链配送模式让产品单价稳定在15元/斤。”电商负责人刘晓璟表示,该品类复购率高,成为平台生鲜类增速冠军。

设施农业巧打时间差:

紫芦笋抢出万元亩效益

一亩地种什么能够实现万元收益?稻田镇李家营村种植户李兴正给出答案。

“这是引进改良的‘蔬菜之王’,硒含量是普通品种3倍。”来到李兴正紫芦笋的种植棚内,他正麻利地收割通体紫红的嫩茎,借助寿光先进的农业设施,他通过多层覆膜、精准控温等技术,让紫芦笋提前上市,抢占价格高峰。

“设施种植亩产可达4000斤,高峰期收购价20元/斤,即使节后价格回落,亩均收益仍比普通蔬菜高30%。”李兴正算起经济账,紫芦笋作为多年生作物,能够“一次栽苗十年采收”,大幅降低投入成本。

在李兴正的示范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种植行列,这股“特色风”还吹向了外地,多地农户、经销商都与他建立起合作关系。接下来,李兴正准备成立芦笋专业合作社,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订单农业,让更多农户携手致富。

黑暗中生长的“金疙瘩”:

芽球菊苣打开国际市场

在化龙镇承航食品公司的种植基地,工人们正戴着头灯采收金黄脆嫩的芽球菊苣。这种必须全程避光栽培的欧洲特色蔬菜,如今在寿光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从去年冬季上市至今,地头价稳定在18元/斤,主要销往日韩高端市场。”负责人王丰乐介绍。

作为胡萝卜出口龙头企业,承航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发现芽球菊苣市场需求大,于是果断引进荷兰品种进行本土化改良。通过模拟气候环境,创新出“冷库催芽+暗室培育”的阶梯式生产体系,破解了光照控制难题。从2018年起,承航食品开始规模化种植芽球菊苣,还探索成功了水培技术。通过水培提高了芽球菊苣的产量,保证了质量,而且蔬菜尾水还可养鱼,实现了鱼菜共生,生态种植。

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拥有芽球菊苣出口权的公司,王丰乐告诉记者,今年,企业将带领更多农户参与这个产业,同时,继续扩大海外市场,拿到更多海外订单。

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寿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呈较快增长趋势,亩均效益是传统作物的2至3倍,吸引了众多青年返乡创业。在这片创新热土上,苹果丝瓜、三色椒、冰川茄等30余个特色品种形成产业集群,电商直供、订单农业等新模式层出不穷。

站在新农业的潮头,寿光“新农人”立足科技创新,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他们的探索证明:当传统农技遇上现代思维,“土疙瘩”也能变成“金元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