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王秀慧)2025年,“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当下,寿光正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引擎、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融合,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从“新农人”到“兴农人”
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今年以来,寿光积极做好人才“引育留用”文章,深入实施就业创业启航扬帆计划,通过“政策宣讲进高校”“校友企业结对”等创新举措,在吸引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的同时,培育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有梦想、有情怀的“新农人”。
近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第十四批)认定名单公布,寿光市西德果蔬专业合作社成功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该合作社的负责人叫王西德,他带头打破传统种植,改用先育苗、再移种方法,并多次外出调研引进覆膜法解决韭蛆问题,提高了韭菜质量和产量。在销售模式上,他借助电商平台,形成了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直通车”,“线上+线下”日发货量达2.5吨。在他的带动下,周边600多家农户投身韭菜种植,开启了“韭菜致富”新篇章。
为给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水”,寿光深入开展“新农人”培育工作,通过“贾思勰·新农人联盟”、搭建就业群体培训平台等方式,培育壮大“新农人”队伍,越来越多像王西德这样的“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强农”
摆脱靠天吃饭,关键是要让实用、好用、管用的农业技术进村入户、落地生根。在寿光,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无人驾驶农具车驶过田野……前沿科技正不断赋能农业发展。
在菜博会上,人们可以看到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场景和未来趋势。依托“AI+5G”的番茄人工智能种植系统,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和系统内置种植数据模型,对不同生长期番茄进行精细化管理,增强了番茄抗逆性,减少了病虫害,产量和品质分别提高20%和15%以上。植物工厂则通过调控不同的营养液配方、“光配方”、温湿度、CO浓度等,满足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对环境条件和营养条件的需求,目前正被人们应用在岛礁、舰船、沙漠等特殊环境中。
此外,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太空模型栽培、稀土补光、量子富硒技术、农业机器人等的展示,也让人们看到科技在农业产业从种子到种植到销售全过程中的强大赋能作用。
科技赋能,智领未来。寿光正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稳步迈进。
从“单一链条”到“全链增值”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在山东恒兴智慧渔业产业园内,工作人员正将南美对虾苗打包发往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据悉,虾苗养殖之前一直是“南苗北运”的传统产业格局,如今,借助水质优良、交通便利、气候适宜等条件,寿光实现了“北苗南运”。
作为潍坊市最大的智慧渔业养殖基地,该产业园不仅年繁育优质虾苗100亿尾、实现年产对虾1万吨的产能,更成为食品产业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如今,以恒兴种业为代表的寿光渔业养殖企业已构建起完整的全产业链体系:从上游的种苗研发创新,到中游为渔民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再到下游开发海鲜类食品,实现了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全链条布局。
在寿光勇智合作社的胡萝卜种植基地,依托黑土资源和智慧农业系统,橙红透亮的胡萝卜通过全程可追溯体系直供北上广深市场,并衍生出胡萝卜汁等深加工产品。这种从种植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模式,大大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从“单一链条”到“全链增值”,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依靠经验”走向“基于数据”,如今,寿光坚持产业富农、品牌强农,积极引入智能设备、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让农业产业链的每一环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金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