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寿光市紧握产业振兴的“金钥匙”,以党建为抓手,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精准施策,科学谋划布局,持续提升村集体的“造血”能力,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农业,从单一业态到多元融合,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勾勒出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的乡村振兴图景。
“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中国汉字演变史……”近日,仓颉汉字艺术馆迎来了一批研学的学生,讲解员不时与学生们交流互动。该艺术馆由洛城街道屯西村2023年自筹资金建设,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人数10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
像屯西村由村集体牵头经营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是寿光市加快实现产业兴旺、共同富裕的一个缩影。发展集体经济,产业是基础,项目是支撑。项目应该怎么选?寿光市立足各村实际,创新开展“揭榜亮诺”活动,组织各村围绕集体增收立下“军令状”,推动“村村都找好项目”。每季度举办“强村富民好项目”交流会,引导村党组织书记跟着学、比着干、想法子、找路子。
“这里过去是废弃的砖厂、沙场,我们整平后发展租赁经济,村集体年增收60余万元。”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桑明亮介绍,该村利用村里零散地块公开招标、整修村集体沟湾废地建设蔬菜综合配套服务区等方式,唤醒了乡村沉睡资产,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挖掘乡村资源,闲置地块利用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为了把闲置的资源变成增收的财源,寿光市创新搭建市、镇街两级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推动50万元以上的招投标项目进入市级平台,50万元以下进镇街平台。通过农村“三资”进场交易,吸引更多有实力的竞争者参与竞价,既解决了过去熟人发包的问题,又让闲置、低效的资源实现了利用最大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党建引领。寿光市坚持党建领航,为富民兴村指路子、添动能、聚合力。古城街道野虎村借助种植西红柿的优势,由党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社员”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致力于发展高品质水果西红柿,每年带动社员增收220多万元,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0多万元;化龙镇裴家岭村通过党员带动,壮大胡萝卜产业,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模式,实现村集体增收,村民收益的“双赢”模式;圣城街道前朴里村,紧抓年轻群体消费优势,发展网红街、夜市等新业态项目,通过“线上+线下”引流模式,吸引市民前来打卡消费,带领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寿光各村在“不比基础比变化,不比条件比干劲”的氛围中逐一破题,截至2024年底,我市有167个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15个村过千万元,集体收入增幅超过50%的村达到148个。
在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实施过程中,资金来源的单一性和资源有限性成为制约发展的难题。为了解决资金问题,激励村干部致力于集体经济增收,寿光市筹集了500万元资金,发起并成立了强村共富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的收益,对集体经济增收明显的好项目进行奖励,形成“干好有奔头、增收有甜头”的鲜明导向。同时,通过跨村联建、“共富工坊”等模式,引入“多方参与、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各类资本要素向乡村流动。
位于化龙镇裴岭村的山东力创模具,因其项目技术先进、市场前景好,化龙镇将10个村扶持资金打包入股,每村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以上,10个村每年都有稳定收益。纪台镇借助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将纳入扶持计划的27个村的扶持资金集中投入园区,由共富公司打包运营,按照不少于8%的收益率进行分红,让全镇1/3以上的村有了托底保障……在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致富的同时,寿光变过去简单的资金“输血”为现在的整合资源项目“造血”,推动村村都有增收致富好项目,实现从“一枝独秀”到“春色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