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菜乡时评 | 候鸟翩跹 “点赞”寿光好生态

寿光融媒讯(记者 付惠敏)初夏时节,在寿光新塌河段,一幅生态画卷悄然展开:白枕鹤静卧水边,东方白鹳振翅飞翔,白琵鹭在浅滩悠然觅食,几只野鸭在芦苇荡中追逐嬉戏。这些国家级保护水鸟的频频“到访”不是偶然,它们正在用脚为这片土地“投票”——寿光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鸟类被称为“生态晴雨表”,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它们的回归,是大自然发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寿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寿光坚定扛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责任担当,持续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从2015年的155天跃升至2024年的250天,PM2.5年均浓度由82微克/立方米下降至37微克/立方米;弥河、小清河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丹河等流域重现“鱼翔浅底”的生态美景。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不仅让百姓真切感受到“天更蓝、水更清、风更柔”,也让“过路”的候鸟变成了“落户”的常客。

而这场生态蝶变,并非一蹴而就。寿光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精准治理”的原则,科学绘制生态修复“作战图”:总投资数十亿元,完成城区雨污分流、黑臭水体清零、污水厂提标改造,建成全省首个出水达准Ⅲ类水质的污水处理厂,出水反哺弥河湿地,成为鸟类理想的“新家园”;引导重点企业建设中水回用系统,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超过85%,实现了“用水不竭”的循环之道。

同时,执法与宣传“两手抓”,共筑野生动植物“安全网”。2025年启动的“清风行动”,全面清理非法捕鸟网具,封堵猎捕通道,严惩涉野生动物违法行为;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深入社区、校园、公园宣讲,发放手册2000余份,在“村村响”广播中持续播报。这一整套“预防-宣传执法”闭环机制,既压缩了违法行为的生存空间,也增强了群众保护生态的责任意识。

鸟儿的眼睛是雪亮的,它们选择在哪里栖息,便代表了哪里的生态“满意度”。如今,越来越多的水鸟选择在寿光停留、繁衍,这既是对寿光生态治理成效的最好“点赞”,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生态答卷。我们要继续守好“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根基,让候鸟留下来,让美景常驻,让生态成为这座城市最靓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