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付惠敏)5月的寿光,天高云淡,一座座蔬菜大棚掩映在一片湛蓝之下。弥河沿岸,市民悠然漫步,孩童放风筝自由嬉戏……“蓝天白云、绿水绕城”已悄然成为寿光的生态底色。
今年以来,寿光市坚持系统治污、精准施策,着力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环境整治攻坚战正全面铺开。
蓝天保卫:
找准“病根”,对症“下药”
“空气越来越清新,感觉每天都是‘寿光蓝’。”近日,在明珠公园晨练的王明国感叹道。
为打好蓝天保卫战,寿光市建立起“把脉问诊-精准施策-跟踪问效”闭环帮扶机制,实地调研与数据分析,指导镇街对症下药、靶向整改,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持续推进挥发性有机物、扬尘、秸秆焚烧等多源头治理。
工业废气治理是重头戏。针对石化、化工、印刷、涂装等行业,寿光开展了拉网式排查与专家帮扶,对94家防水卷材企业完成整治提升,45家包装印刷企业年底前将完成分类整治。鲁丽钢铁、巨能特钢成功创建为A级企业。我市通过系统治理,废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去年同期减少23%。
在移动源治理方面,累计淘汰国三非营运柴油货车2194辆,发放奖补资金829.67万元。道路扬尘、车辆尾气双管齐下,空气质量持续优化。2025年以来,寿光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潍坊市排名前列,同比改善10.7%;优良天数累计85天,重污染天气实现“清零”。
碧水保卫:
管住“排口”,守住“清流”
近日,记者走进寿光市西城污水处理厂,只见一池池清水经过沉淀、过滤、生物处理后焕发新生,再次进入城市的水循环当中。
“出水口的水已经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我们每天处理水量5万吨,处理达标的出水主要用于补充弥河流域和企业供水。”西城污水处理厂有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寿光市坚持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实施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厂提标扩容等一系列工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全部清零。
目前,弥河、小清河2条国控河流均达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省市控断面稳定消除五类水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美景正在寿光大地上重现。
水质改善的背后,是一整套智能化、全链条的监管系统。在跨境河流、重点排口等区域安装了水质在线监控设备,实现了从“厂-口-河”的全过程监控。总投资486万元的“水质指纹溯源系统”,更是像“环保千里眼”,一旦发现异常,即刻锁定污染源,迅速联动处置。
在企业节水增效方面,寿光先后投入5.2亿元,推进中水回用工程,晨鸣集团、巨能热电等高耗水企业的回用率均超过85%。一套套现代化水处理设施正让“水进一厂、净水出厂”成为常态。
蓝天映照绿水,清风荡漾田野。寿光的生态环境正以可视、可感、可衡量的方式,悄然改变着城市面貌,也承载着更多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