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老年大学音乐教师刘步山:琴韵半世纪 匠心育桃李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近日,在寿光市老年大学中心校区器乐教室,一场温馨感人的师生重逢正在上演。71岁的刘步山老师在课间与羊口文艺班的学员们唱起自创曲目《园丁颂》,一曲唱罢,现场师生无不为之动容,仿佛时光倒流回四十多年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刘步山是羊口中学初中部的音乐老师,他带领学校文艺骨干精心排练节目,用音乐为校园生活增添了绚丽色彩。岁月匆匆,当年的学生们也已退休。他们怀着对老师的敬意和对音乐的热爱,来到如今刘步山任教的老年大学,跟随老师学习二胡,再续师生情谊。

刘步山出生于寿光市羊口镇,与器乐结缘已有五十余载。从童年手持板胡的懵懂少年,到退休后仍活跃在音乐舞台上的银发教师,他以半个多世纪的热情与执着,将器乐教育播撒在城乡大地,书写了一段关于音乐、教育与传承的动人篇章。

板胡轻吟,音乐梦想启航

刘步山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幼就喜欢各种乐器,其父察觉到儿子对乐器的痴迷,便亲手为他制作了一把板胡。这把简陋却充满爱意的乐器,成为刘步山音乐梦想的起点。

带着这把板胡,刘步山踏上了求学之路。五十里外的南河高中,成为他音乐旅程的第一站。在那里,他不仅展现出过人的音乐天赋,还顺理成章地成为学校文艺队的队长和主奏乐器手。每当学校有文艺活动,刘步山总会手持板胡,站在舞台中央,用那悠扬的琴声引领观众进入一个又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这一刻,他仿佛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也更加坚定了对音乐的追求。

1971年盛夏,刘步山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当时的寿光县文化馆选中,参加了一场汇聚四方文艺才俊的培训活动。在这里,他接触到了扬琴、中阮、大提琴、小提琴等平日里难得一见的乐器,音乐视野进一步拓宽。回校后,他把学校仓库的扬琴、秦琴等调试起来刻苦练习,很快便成为学校文艺队能演奏多种乐器的全面手。秋假期间,学校组织羊口、菜央子盐场等地的学生,成立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走进田间地头为社员群众演出,那时,南河人民公社的村村路路,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至今,刘步山创作表演的小吕剧《问路打岔》,和把口琴绑在二胡上、一人演奏两种乐器的表演方式,仍被熟识他的人津津乐道。

乐海扬帆,教育先锋领航

高中毕业后,凭借在音乐领域的深厚积累,刘步山被分配至当时的羊口中学初中部担任音乐教师。自此,刘步山带领学校文艺队在各类会演中大放异彩,不仅赢得了荣誉,还推动了学校文艺班的成立。文艺班主要培养舞蹈与乐器演奏特长生,学校安排刘步山担任班主任。

上世纪七十年代,刘步山紧跟时代脉搏,创作了一系列反映时代精神的文艺作品,如他作曲的双人舞《红河恨》、表演唱《园丁颂》、儿童小歌剧《红色航标灯》等。这些作品深受师生喜爱,并代表寿光参加了潍坊市的文艺会演,获得了高度评价。其中,校园歌曲《渔家的孩子爱渔乡》荣获省二等奖,被编入《山东省中小学校园歌曲选》一书,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兴起,教育主管部门鼓励学校成立兴趣小组,创办特色学校。刘步山再次抓住机遇,在学校组建了器乐兴趣小组。面对缺乏器乐、缺乏专业培训的困境,他凭借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不懈努力,通过录音机分声部记录、改编简化曲目等方式,成功引导学生乐团演奏出了多个曲目。在刘步山的带领下,学校乐队逐渐壮大,他指导排练的《瑶族舞曲》《渔舟凯歌》等作品,在寿光市教育艺术节及潍坊市器乐比赛中屡获大奖,为寿光器乐教育赢得了荣誉,也吸引了众多教育同行前来交流学习。

银发琴音,育梦成光

2014年,刘步山从教师岗位光荣退休。退休后的他并未停下脚步,继续将自己的音乐才华和热情投入到了各类音乐活动中。

刘步山加入了圣城街道老干部艺术团与文化馆民乐团,担任指挥与艺术指导。这两个团体汇聚了一群热爱音乐、无私奉献的中老年朋友,他们自带乐器、自费购置演出服装,为寿光市民带来了一场场精彩的音乐盛宴。

2022年,刘步山成为寿光市老年大学二胡教师。教学中,他根据学员特点制定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在他的精心指导下,学员们不仅掌握了乐曲的演奏技巧,更深刻理解了乐曲背后的时代意义。在寿光市庆“七一”文艺演出中,刘步山指导的二胡中级二班携手竹笛班,与多种乐器学员组成强大阵容,演出大获成功,录制视频后又代表学校参加省级评选。

在教学之余,刘步山积极融入数字化教学趋势,自学电脑操作和音视频编辑等技术。同时,无偿为学员打印乐谱和讲义,为大家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

这就是刘步山,一生痴迷于音乐、永不停歇的逐梦人。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对器乐教育的热爱与执着,也用行动证明了音乐的力量和传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