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 通讯员 刘明霞)美丽宜人的庭院、热情友好的村民、和睦相处的邻里、蓬勃发展的产业……走进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文明气息扑面而来,村庄处处给人干净整洁、文明祥和的感觉。
位于寿光市最南端的三元朱村,不仅是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更是文明村庄建设的典范。近年来,三元朱村以建设全国文明村为有力抓手,立足农业优势,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全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新突破、新跨越,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小康示范村”“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幸福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村里照顾得很好,不需要我们花钱,直接拎包入住。在这里还可以唱戏、打门球,每天心情都很好。”村敬老院内,93岁的村民王耀荣正跟老伙计们闲聊,说起村里对老人的照顾,他一个劲地竖大拇指。
为了让村庄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每一位村民,三元朱村聚焦民生福祉,精准发力,构建起全周期保障体系。累计投入590万元升级幼儿园、敬老院、村卫生室等民生设施,持续改善教育、养老、就医条件;升级改造居家养老医疗保健服务中心,配套建设了活动室、棋牌室等,为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投资200万元联建乐义实验小学,辐射12个村庄、实现“家门口优质教育”;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程,投资120多万元对街道进行美化、亮化和净化;建成村史馆、青少年德育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活动广场等文化阵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配套建设300亩樱桃生态采摘园,形成了“文教旅融合”乡村体验带,年接待游客超5万人次。
在乡村治理领域,三元朱村大胆创新,构建起一套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为文明乡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村子推行“一网统管”的治理体系,将全村划分为6个文明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人负责,实施“周巡查、月会商、年评比”制度,将环境卫生、诚信经营、孝老爱亲等指标纳入评比,提升村级管理质量;村干部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心声和诉求。村里成立矛盾调解小组,协调处理邻里矛盾纠纷,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庄”的基层治理新样板;成立红白理事会,结合村情民俗,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婚丧喜庆村规民约,(红白事)户均节省开支1.2万元……通过系列举措,三元朱村村级管理质量显著提升,村民们也更加自觉地遵守文明规范,文明乡风蔚然成风。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三元朱村打造了“三元朱文化艺术团”,依托文化大院、村民活动中心等阵地,每年开展巡回演出50余场次,服务覆盖周边10余个村庄。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和谐家庭”“好媳妇”“好婆婆”等创评活动,宣传表扬身边人、身边事,大力倡树文明新风。
作为中国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发祥地,三元朱村深入推进信用蔬菜基地标准化建设、信用菜农星级评定、信用经营户动态管理三大诚信工程,带动区域农产品质量合格率全面提升。同时,注重新型农民的培训工作,村里建设了现代农业培训基地,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这些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以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住着二层别墅楼,出行有私家车,手头也比较宽裕,这样的生活幸福感满满!”村民吴靖宇说出了大家伙儿的心声。
如今的三元朱村,文明新风拂遍沃野,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