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王秀慧)景明新村流转5个村的土地共1500亩,建设蔬菜大棚98个,年产蔬菜1.2万吨,实现“一园生五金”;桂河新村围绕桂河芹菜进行全产业链开发,种植面积1000亩,年销量6000吨,销售额3000万元……寿光市以村党组织“跨村联建”为抓手,探索建立“组织联建、产业联兴、治理联抓、服务联享”的四联机制,推动联建村庄抱成团、连成片,合力发展产业项目。目前,已建设19个“跨村联建”蔬菜园区,带动64个村年均增收10余万元,实现了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多赢局面。
“高标准大棚确实好,蔬菜产量提高了,品质也上来了。”纪台镇三官庙村大棚种植户张洪科在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租种了三个大棚,一茬下来能收入30多万元,对此他非常满意。张洪科等村民以前普遍种植老棚、小棚,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蔬菜的产量和品质普遍偏低,卖不上好价钱。“共富园区不仅带动了当地设施蔬菜产业上档升级,村集体也有了稳定收益。”纪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将“共富”作为“跨村联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引导辖区27个村抓住政策机遇,“打包”入股纪都现代农业共富产业园,实现了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
跨村联建不仅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还加快了强村富农经验的推广。台头镇北孙村依托产业优势打造起了香包产业基地,不仅免费为周边村的村民提供香包制作培训,还为村民提供网络营销培训,带领他们走上电商快车道。“我们成立了一支20余人的直播队伍,带动周边村庄共同致富,目前已有近200名妇女从事香包产业,每月每人增收约3000元,村集体年增收30万元。”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说。
跨村联建,“联”起来的不止是农业资源,借助优质产业项目“生金”,也是寿光市抱团发展的智慧所在。位于化龙镇的山东力创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国内首条轮胎模具4.0智能自动化生产线,年产高精度轮胎模具3000套,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项目先进的技术、广阔的前景,吸引了该镇10个村共500万元扶持资金入股,每村每年保底分红4万元以上,持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为推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赋能添力。
随着跨村联建的深入推进,寿光美丽乡村底色更浓,经济发展动力更强。为鼓励先进,寿光市筹集500万元资金,设立了“强村共富发展基金”,每年拿出2%的收益,对集体增收明显的好书记、好项目进行激励奖励,形成了“干好有奔头、增收有甜头”的鲜明导向。
跨村联建不仅激活了强村富民的“一池春水”,还“联”出了基层治理的新智慧、新气象。因为孩子报兴趣班,双王城寇家坞新村的一对婆媳产生了矛盾。经过“圆诚”调解室工作人员的调解,婆媳关系重归于好。据介绍,寇家坞新村辖7个行政村,“圆诚”调解室创新七方协同调解机制,整合社区党委、法律顾问等力量,构建起纵向到底的治理网络,成为新村村民的“贴心驿站”。将跨村联建融入基层治理中,推动村级事务联管、社会治安联抓、矛盾纠纷联治、乡风文明联育、应急抢险联动,寿光群众的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跨村联建新机制,联出乡村新天地。下一步,寿光市将继续深化跨村联建工作,找准联建新村的利益结合点,统筹整合上级扶持政策、资金,支持培育一批富民产业和增收项目,通过联动发展,由“一村富”变“村村富”,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