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台头镇北孙村:“三风”吹拂处 文明有新声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 通讯员 范慧瑾)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如今,在台头镇北孙村,一幅文明画卷正徐徐展开:电梯洋房鳞次栉比,玫瑰谷花香袭人,香包工坊绣娘飞针走线,康养中心笑声频频……这个以“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内核的村庄,正通过“三风建设”激活乡村振兴的精神引擎。如今的北孙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先后获得潍坊市文明村、潍坊市过硬党支部、潍坊市民主法治示范村、寿光市先进村等荣誉称号。日前,记者来到村里,探寻文明新风如何吹暖百姓家。

旧貌换新颜:

从“空心村”到“网红打卡地”

“你看这路灯,照得多亮堂,以前摸黑走夜路的日子再也没有了!”70多岁的村民张培福站在柏油路上,指着路旁的LED路灯感慨。作为北孙村变迁的见证者,他亲历了村庄从“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到“智慧小区+文旅乐园”的跨越。

据介绍,依托“多规合一”政策,村里建设高标准电梯洋房,打造北孙新村智慧小区,不仅让村民住上了舒适新房,更巧妙化解了人口发展与宅基地的矛盾,为乡村发展腾出了空间;600万元资金注入基础设施建设,幼儿园、卫生室、环村公路相继落成,排水沟整修一新,一盏盏LED路灯照亮了村民的幸福路,整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让村民骄傲的还有占地120亩的玫瑰谷。周末或假期,化龙镇的梁女士时常会带女儿来此游玩。“周末带着孩子来玫瑰谷游玩,让孩子感受一下传统香包文化,在游园的过程中,边学边玩,一举多得。”梁女士表示,玫瑰谷以“玫瑰”为设计元素,设计了多处景观小品,同时将村里的香包文化进行传承展示,打造了一处集赏花、游水、社交、打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红景点,非常值得一看。

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介绍,百亩玫瑰谷文旅项目共投资300万元,景观设计结合了传统文化、爱情升华、文旅观赏、亲子游玩等主题,打造了集“游+玩+学+升”于一体的生态乐园。

乡风吹新俗:

从约定到自觉的文明进阶

“过去办喜酒得摆30桌,现在按村规10桌就够,省钱又热闹。”刚为儿子办完婚礼的村民孙庆福,指着墙上的《北孙村移风易俗标准》介绍说,村里将婚丧标准精细化、制度化,每逢村民家中有喜事,红白理事会成员会提前3天上门“把关”。

在北孙村,主题党日的“三风讲堂”是必修课。老党员孙金岭至今记得第一次学村规的场景:“张富军书记拿着喇叭讲‘孝老爱亲’,称‘给老人洗脚也算积分’,当时觉得新鲜,现在习以为常,因为家家户户都这么做。”如今,网格长每天用“村村响”播放移风易俗快板,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唱两句“红白事,要从简,文明新风记心间”。

为了让移风易俗落地生根,北孙村将其纳入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标准作出明确规定,让移风易俗有章可循。网格长走家串户宣传,“村村响”广播定时播放宣传音频,文明之声传遍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实行红白事提前报备制度,红白理事会成员全程参与,从事前摸排提醒,到事中跟踪服务,再到事后回访核实,全流程式管理让文明新风得以更好践行。

依托玫瑰谷,北孙村还开展了“我在文明实践站过七夕”公益活动。七夕佳节,未婚男女在这里邂逅美好,金婚银婚老人重温浪漫,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婚俗,营造出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让文明乡风在浪漫氛围中得到传承和弘扬。

孝善润民心:

一老一小的文明传承

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北孙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北孙村坚持“抓两头促中间”,聚焦“一老一小”群体,让孝德文化在村里落地生根。

“这是俺娘之前过生日时拍的,你看她穿的新袜子多精神!”村民孙晓胜翻出手机里的照片,老人坐在沙发上,脚上是崭新的棉袜,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全家福里三代人笑得幸福灿烂。村妇联主席张秀军介绍,给老人过生日送蛋糕、拍“袜子、被子、全家福”三张照片,是村里推行的“孝老三件套”,照片发至村里微信群后,点赞满屏。

村里投资48万元建设了900平方米的“感党恩康养中心”,集就餐、医疗、书画、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特别是在这里定期举办的尊老孝亲饺子宴,成了老人们的欢乐聚会,也让尊老爱老的氛围愈发浓厚。记者走进“感党恩康养中心”时,几位老奶奶正在做手工,她们说:“每天上午来这里聊天、打牌、做手工,中午在幸福餐厅吃饭,比在家闷着强多了。”

寒暑假,村里的传统文化辅导班则是孩子们的“实践课堂”。课堂上,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等传统文化经典;课堂外,孩子们争着帮父母做家务,给爷爷奶奶洗脚。有个叫小雨的小姑娘,以前总爱和奶奶顶嘴,参加完辅导班后,不仅学会了主动给奶奶捶背,还知道用零花钱给奶奶买老花镜。老人现在逢人就夸:“这传统文化课,真是教到孩子心里去了!”

村里还开展孝德人家评选活动,设置红娘奖、育儿奖、状元奖,推动“幸福餐厅”服务对象扩面提质;同时,通过表扬先进、鞭策后进,以善事义举滋养民风,让孝德文化如春雨润物,融入每家每户。

张秀军表示,这些活动成效显著,不仅让老人感受到了关爱,也让村里的婆媳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如今的北孙村,家家户户和睦温馨,孝德之花处处绽放。

共治聚合力:

小网格里的善治密码

“网格+积分”如何改变村庄?村“两委”成员孙发才告诉记者:“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是人人都当家。就说玫瑰谷除草,去年村民自发组成‘护花队’,比请工人还高效,这就是文明的力量。当大家都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照顾,啥难事都能解决。”

据了解,北孙村实行“网格+积分”管理方式,将村内事务细化分类,明确得分标准,由网格巷长与村内初中学生共同为农户打分。这种积分管理机制,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让文明公约从书面规范转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形成了“事事有人管、户户进网格、处处受关注、人人做主人”的良好治理格局。

张富军介绍,北孙村以党建网格为核心,整合文明实践网格与综合治理网格资源,探索出了“党建聚民心、网格兜民情、孝德育民风、服务惠民生”的四民工作法,为乡村治理注入了新活力。村里将全村划分为12个网格,选聘6名党员和6名群众担任网格巷长,每名网格巷长固定联系30户村民。他们既是上级政策的宣讲员,又是村情民意的收集员,还是矛盾纠纷的化解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村里采取“村干部随机访问群众+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相结合的方式,对网格巷长进行考核,并适当发放误工补贴,激励他们更好地履职尽责。

产业强根基:

文化链间的致富纽带

“为了活跃拉动本村经济,我们围绕香包、蔬菜、中草药等开通了直播‘赛道’,形成了电商矩阵综合销售模式,为企业、村民向外带货提供了更广阔的销售平台。”张富军介绍,现在北孙村香包村书记直播间的直播带货每天都有不错的收入,这让他们干劲更足。“近年来,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有力推动了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拓宽工农产品销售渠道,我们抓住这个风口,通过村集体力量发展电商,培育带动村民发展‘指尖经济’。”

北孙村还充分挖掘村庄文化,探索“党建+合作社+电商”模式,创办集香包制作、展览、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北孙村传统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打造“金凤北孙”香包品牌,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之路。香包产业吸纳中老年人、闲暇妇女200余人,带动人均月增收3000余元;北孙村仅研学讲解这一项,每月可增加3万至5万元集体收入。同时,投资10万元打造“香包村书记”线上直播间,村党支部书记亲自上阵,为香包、特色农产品等直播带货。目前,该直播账号已有5万多位粉丝,线上直播日销量达260余件(套),直播收入成了反哺村里文化建设的“活水”,成了让孝心饺子宴、幸福食堂越办越好的“幸福基金”。

乡风美,人心齐;家风好,万事兴;民风淳,百业旺。如今的北孙村,“三风”吹拂,文明之花盛开,产业蓬勃发展,乡风文明的有益实践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看到了盼头,也为更多村庄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样本。下步,在“三风建设”的引领下,北孙村将继续奏响乡村振兴的强音,迈向更加美好幸福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