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台头镇南洋头村:苇艺流芳,织就旧韵新章

在台头镇南洋头村,苇箔苇板制作是一项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手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它就和村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家家户户都靠它增加收入,成了村里发展的一大特色;如今,虽然很多传统行业受到了冲击,但南洋头村依然有人在坚守着这门手艺。它不仅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岁月流转

苇箔苇板撑起“致富伞”

时光回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台头镇南洋头村悄然兴起了打苇箔的热潮。那时,每到农忙结束,家家户户便在自家院子或家门口支上杆子,开始忙着打苇箔。

今年60岁的邢发友是打苇箔、打苇板的老把式。在他十几岁时,正值村里苇箔行业盛行,初入社会的他就骑着自行车挨个村推销苇箔。“看到或打听到哪里有盖房子的就去推销,客户定下尺寸、送货时间后,咱就给人送货上门。”邢发友回忆说,那时候家家户户盖房都用苇箔,市场需求量大,所以销售情况还算不错。

随着时代的发展,邢发友的职业也发生了转变,由苇箔销售员变为苇箔制作商。“那时候,村里几乎家家户户打苇箔,农闲时买上芦苇,在院子里或者家门口支上杆子就能打苇箔了。”邢发友介绍,那时候所有操作都是纯手工,加之苇箔对技术的要求不高,农家妇女甚至小孩都可以操作,所以这一行普及性很高。

苇箔的用途广泛,比如蔬菜大棚及民房建设等方面。那些年,正值寿光大力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新农村建设也如火如荼进行,因天时地利人和,邢发友的苇箔生意越做越红火。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机械化生产进入百姓生活。邢发友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变化,与时俱进,在2004年多次外出考察后,引进了苇板制造机械,开始利用机器加工苇板。“苇板在稳定性、隔热、保温、防水和防风等性能上远超苇箔,很受市场欢迎。”邢发友介绍,每年春季是苇板加工的旺季,厂内两台机器连轴转,20多名工人一天能生产2000平方米的苇板、1000平方米的苇箔,消耗1.5万公斤的苇草。

“得益于前些年的打苇箔、打苇板生意,南洋头村村民生活富足。近年来,村里修路、建广场等新农村建设,村民们都主动捐款,村庄凝聚力非常强。”村党支部书记王政介绍说,打苇箔(板)曾是南洋头村的一张名片,最鼎盛时,村里有近400户村民从事苇箔加工。那时候,村里几乎挨家挨户都有苇箔加工作坊,大牲畜、地排车是必备,村头街尾甚至村民的院子里都堆满了苇草、苇箔。直到2000年,随着苇箔的需求量减少,村民们陆续转行,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薪火相传

传统工艺续写“新篇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许多传统手艺面临着失传的困境,但南洋头村的苇箔苇板制作工艺却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几年,随着自建房的增加,苇箔苇板需求量慢慢上升,而周边加工厂减少后,我这里的订单越来越多,要货必须先预订。”邢发友介绍,因着其良好的稳定性、保温性等特点,工厂订单以苇板为主,尺寸多集中在三至五厘米,其他厚度需要特别定制,“除了寿光当地,我们的产品还销往日照、莱阳、高密、平度等地。”

2022年,邢发友的儿子邢永强从企业辞职,回乡帮他打理苇板加工场。邢永强的加入为苇板加工场带来了新鲜血液,无论是人员管理还是产品销售,都有了很大提升。他表示,自己下定决心加入其中,一是为了帮助父亲,二是怀揣着一个梦想——让南洋头的苇板、苇箔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我从记事起就帮着父母打箔。”对打箔,邢永强表示自己一直有着特殊的情愫,所以,即便是机械化普及的今天,苇板加工场内也保留着传统打箔手艺。加工场西南侧开辟了专门区域,架上了多个打箔杆,长期雇着多名本村及周边村的村民手工打箔。“苇箔的市场需求量虽比苇板少,但仍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在供应市场的同时还能传承手工艺,一举两得。”邢永强说。

如今,走进邢发友父子的加工场,一片繁忙景象。加工车间内,原本杂乱的芦苇经过机器加工后,很快变成一张张结实耐用的苇板。记者采访期间,邢发友亲自开着叉车装货。“这是昌乐客户订的货,900平方米,预计忙活大半天,明天为客户送到家。”说着话,邢发友手里的活儿一刻未停。

记者注意到,加工场内的工人多是中老年人。“老板人好,不给我们固定具体上下班时间,送孩子上学后就来,到点接孩子走就行。”“我在这里干了十多年了,老板待我们很好。”……采访中,工人们纷纷表示,很感激邢发友父子,让他们有了在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

“这是我们村的骄傲,也是我们传承的动力。”邢永强说,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手艺,他不仅在加工厂内保留了传统打箔区域,还计划开展一些培训活动,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

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苏,台头镇党委积极协调,村里主动申报,南洋头苇箔在2015年被评为寿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2017年被评为潍坊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益于打苇箔、打苇板生意,邢发友一家生活富足,而他们的坚守和传承,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村庄的历史和记忆,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下一步,我们将以苇箔苇板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让这一传统手艺在新时代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村党支部书记王政表示。

记者手记:

苇艺流芳,共盼传承新章

传统手艺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历史传承的根脉。台头镇南洋头村的苇箔苇板制作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汗水,见证了村庄的兴衰变迁,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邢发友父子对苇艺的传承与创新,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技艺传承的希望,他们编织的不仅仅是苇箔苇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与执着守护。每一根苇草的交织,都蕴含着对过去的致敬,对未来的期许。

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传统手艺大有可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传统手艺的价值,加大对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力度,让更多的传统手艺走出乡村。同时,要积极探索传统手艺与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像苇箔苇板制作这样的传统手艺,必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记者袁萍 通讯员刘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