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精神粮仓”——寿光市文化书院建设综述

寿光融媒讯(记者 袁萍)在书画院里,居民们或临摹古帖,感受文字之美,或挥毫泼墨,绘就心中之乐;在舞蹈室中,轻盈的舞步与悠扬的歌声交织,展现着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在社区科普馆里,互动展品与科学实验激发着孩子们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以上,正是寿光市各社区文化书院建设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寿光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推进文化书院建设,精心打造了一批独具特色的书院品牌。如今,群众不出远门,就能享受到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一步步照进现实。

阵地建设

多元融合,打造文化新地标

建设文化书院,阵地建设是基础,也是关键。各社区立足实际,整合资源,创新模式,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文化书院,成为居民心中的文化新地标。

在洛城街道垄塬社区,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居民们最爱的文化活动场所。这里,共享书屋内书籍满柜,健身区里器材齐全,居民大舞台上时常上演精彩的文艺节目。社区不仅用好了这些基础设施,还通过资源置换模式与第三方合作,创立了寿光城市社区第一个百姓食堂、第一个老年大学分校、第一个巾帼家政服务站和第一个地下文体活动中心,用心构建了居民“想来、爱来、常来”的温馨家园。

圣城街道五星花园社区则以文化书院建设为契机,对社区服务中心进行了全面升级。1000平方米的文化书院内,舞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等一应俱全,二楼的图书阅览室、书法绘画室更是成为居民们的精神乐园。社区还将小区闲置区域改造为文化公园、法治广场等特色站点,特别是利用唐宁8号小区闲置物业房改造的唐宁书屋,通过“图书漂流”行动募集了3300余册图书,成为社区的“文化地标”。在这里,寒暑假日均接待读者超百人,孩子们在书海中遨游,老人们在静谧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在阵地建设中,寿光市各社区还注重利用小微阵地,将闲置空间转化为文化服务的新载体。文家街道西城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资源,打造了集学习、实践、交流、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阵地。同时,在5个居民小区设立图书角、文化宣传栏等微阵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的文化服务。

圣城街道学院社区则充分利用紧靠潍坊科技学院的地理优势,将非遗手造文化街、青少年科普馆等点位资源纳入文化书院阵地网络。在这里,居民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感受科技带来的乐趣。

队伍培育

专业引领,汇聚文化新力量

下午4时30分,学院社区的“四点半学校”按时“开门迎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桌椅排列整齐,两侧书架上的图书琳琅满目。放学的孩童陆续签到后,在志愿者老师的陪伴下开始阅读、画画或写作业。“以前在家写作业老是贪玩,在这里可以和朋友们一起学习,不懂的还有老师指导。”今年刚上小学三年级的婷婷,每天放学最期待的地方便是社区的“四点半学校”。“孩子的父母下班晚,我年纪大了,也没有能力辅导孙子功课。现在有志愿者的辅导,帮助解决了我们这些隔辈人的教育难题。”社区居民李大爷对“四点半学校”赞不绝口,他的孙子在这里不仅每天有老师免费辅导作业,还可以参加一些科普实验、心理辅导等课程。

近年来,学院社区坚持“集约化、开放化、共享化”的原则,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阵地核心,整合青少年科普馆、非遗手造文化街、社会工作服务站等多点位资源,构建起覆盖全龄、全域的文化书院阵地网络。“四点半学校”便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解决社区内学龄子女放学后、家长下班前的“管理真空期”问题,组织离退休教师及居民志愿者共同协作开设的。

队伍是文化书院建设的核心。寿光市各社区通过统筹资源、组建师资库、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等措施,打造了一支支数量充足、业务精通的文化团队,为文化书院的高效运行和优质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

圣城街道向阳社区通过公开征集、遴选的方式,吸纳了一批有意愿有能力的志愿者讲师、行业专家、离退休人员、社区达人等加入师资库。同时,社区还与潍坊科技学院等高校合作,引入相关专业师生参与文化书院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洛城街道万华社区则通过招募红色楼栋长、组织在职党员干部深入社区等方式,建立了文化书院需求清单,并根据清单实施“订单式”“菜单式”“预约式”服务。这种精准对接的服务模式,不仅提高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而且增强了居民对文化书院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为了激发居民参与文化书院建设的积极性,寿光市各社区还积极培育文明实践志愿者队伍。文家街道西城社区组建了“文宣”“文正”“文治”等六支特色鲜明的文明实践队伍,围绕理论传播、文化惠民、法治科普等方面开展服务活动,这些志愿者队伍不仅丰富了文化书院的服务内容,也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和社区凝聚力。圣城街道学院社区则通过设立“爱心储蓄银行”等方式,鼓励志愿者持“爱心储蓄存折”定期到社区进行积分兑换实物或消费券。这一激励机制,不仅提高了志愿者参与文化书院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也促进了社区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服务创新

全龄覆盖,共绘文化新画卷

在“童享未来”微爱课堂上,“月月读书会”的志愿者老师绘声绘色地分享儿童绘本,小朋友们听得聚精会神;年均25场的“遇见艺术”主题活动,非遗乡绣、陶瓷制作让传统文化在指尖传承;全职妈妈在家政课堂学习收纳技巧,创业青年通过“创客沙龙”对接资源,夜间开放的文体活动中心成为下班族跳健身操、打乒乓球的“解压地”;针对银发群体,老年大学开设了智能手机课程,78岁的王大爷笑称“终于能和老战友视频了”;81岁退休干部于金池牵头组建群众文艺剧团,带动老年朋友参与广场舞排练、二胡演奏、太极拳展演等文艺活动……这是日前记者在垄塬社区文化书院内看到的情景。

“从稚子幼童到银发长者,每个年龄阶段的群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定制的专属文化体验。”垄塬社区文化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区精准对接不同年龄群体的文化需求,精心构建了覆盖“老中青幼”的全龄化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服务嵌入居民生活,打造出“全龄共享、代际共融”的社区治理新范式,用文化纽带串联起5200余名居民的笑脸。

打造全龄化覆盖的文化书院,垄塬社区不是个例。

在文化书院建设过程中,寿光市各社区结合辖区特点和文化资源,精准调研了解不同年龄段居民的需求,为居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打造出一批批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让文化书院成为居民们的精神家园。

在学院社区,文化书院聚焦“一老一小”,推出“蔬香敬老”“叮咚上门”项目,定期为独居老人配送新鲜蔬菜、提供健康体检服务;面向青少年实施“足球种子计划”“女童保护”等项目,开展“星光伴学”课业辅导、兴趣培养等活动。

在西城社区,传统书院的文化底蕴与现代社区的多元需求创新融合,科学规划了10余个功能空间,构建起“多元融合”的文化服务新阵地,推动社区文化服务从“单一供给”向“多维融合”转变,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在此找到归属感。

在万华社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全龄服务为抓手的创新模式,针对“一老”打造了“银龄文化工程”,着眼“一小”推出“青苗成长计划”,服务“中青”创新“充电赋能项目”,打造了覆盖“老中青幼”全龄段的复合型文化书院,推动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家园”。

银发老人的欢笑、中青年的激情、孩童探索的足迹……如今,寿光各城市社区的文化书院不仅成为了居民学习交流的新平台,更是传承文化、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在这里,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化作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绘就了一幅“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幸福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