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沧海桑田砺“菜盐文化”——访山东菜央子盐场原场长、党委书记王星堂

人物简介:王星堂,山东菜央子盐场原场长、党委书记。他于1979年参加工作,从事盐业近45年,退休后,一直关注盐业发展。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渤海莱州湾畔,风里裹着咸腥的气息,王星堂站在山东菜央子盐场新式盐田边,盐坨在阳光下折射出耀眼光芒,“这不就是菜盐人在这片热土上树起的一座座丰碑吗?”王星堂告诉记者,山东菜央子盐场有限公司简称“菜盐”,企业文化就是“菜盐文化”,这片由盐碱荒滩蜕变为现代化盐业基地的土地,不仅堆积着雪白的盐山,更沉淀着一代代盐工用汗水与智慧淬炼的“菜盐文化”。“菜盐文化”,既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盐业发展历程的生动写照,更是盐工们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近期,记者专访了山东菜央子盐场原场长、党委书记王星堂,探寻这独特文化背后的故事。

盐碱荒滩起银山:

艰苦奋斗铸发展根基

“寿光,中国海盐发源地,5000多年前盐宗夙沙氏在这里煮海为盐,因此被誉为‘中国海盐之都’。”王星堂介绍,1959年2月,数千人的建设大军浩浩荡荡进驻小清河入海口处的寿光北大洼,以“誓把荒滩变银山”的铮铮誓言,展开了建设寿光盐场的大会战。经过60多年的不断发展,昔日荒凉的盐碱滩如今已成为“以原盐为基础、食盐为主导、溴素为支撑、新能源综合利用”的综合性盐业企业。

山东菜央子盐场距离城区50公里,距离小清河入海口20公里,是典型的潮汐地带。建场初期,这里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盐碱荒滩。王星堂说,老话讲“圣人不到北海滩”,在老百姓俗语中,盐场所在地就是“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秋天一片红,冬天更凄凉”,就是当年盐区的真实写照。吃的是黑黑的高粱地瓜干和掺着野菜、种子的窝头,喝的是用马车从外地拉来的带有泥沙的苦咸水,住的是透风漏气的低矮窝棚,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风刺骨,特别是遇到阴雨连绵天气,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外面停雨了,里面还滴答,一旦遭遇上潮,窝棚就会飘浮在汪洋中,人们的生活用品也随水漂荡。

“菜盐”第一代盐工靠肩挑人抬,在肆虐的海风与贫瘠的盐碱滩中筑起防潮大堤,开挖引水沟,硬生生建成150副原始盐田。盐泥夯成的池堰遇雨即溃,每年秋季修补成为盐工肩头沉重的使命;冬季捞芒硝时,众人顶着刺骨寒风在冰水中一字排开,“大手闷子”也挡不住寒冷侵蚀;春季扒池灌池、三雨抢护,每一道工序都刻着艰辛的印记。正是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夯下了“菜盐”的创业地基。

60多年春秋更迭,“菜盐”的领导班子与职工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艰苦奋斗的基因始终流淌,可谓薪火相传永不熄。每当场里党委班子交接,交钱交物交思想,让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一任接着一任传下去;每当新职工进场,盐场都请老一辈创业者讲“家史”,让新职工清楚盐场的今天来之不易,知道“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这种接力传承下,艰苦创业、不懈奋斗融入干部职工血脉,形成了引领企业发展的价值理念,一批“盐三代”也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王星堂说,如果说150副盐田是“菜盐”事业的根基,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盐场一路壮大的精神基因。

盐粒磨砺人生路:

王星堂经历的“盐业志”

王星堂属菜盐二代,1979年,他进入山东菜央子盐场,当了一名盐业工人,这一干就是40多年。

“三百六十行,除了晒滩是放羊”,这是当时对晒盐这个行业艰苦的真实写照。王星堂回忆,他跟其他“盐二代”到盐场上班没几天就经受了大风的洗礼。“白皙的脸上很快就变得既白又黑,白是假的,那是盐碱给脸‘上了妆’,黑才是真的,是大风和太阳赠予的礼物。从此,铁锨、边夯、胶鞋成了伙伴,稚嫩的双手变得粗犷有力。盐场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夏天,蚊虫肆虐,炎热干燥;冬天,寒冷潮湿,冰雪凌厉;春秋两季更是大风不断,刮得满脸黄沙。当时的工作环境与现在相比,可谓是天壤之别。或许,正是因为工作环境的艰辛,锻炼了一代代‘菜盐人’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一个班组就是一个家,作为一名新工人,很自然会受到身边工友的热心照顾和帮助,工友们豪爽、开朗、无拘无束的性格深深感染了他,也冲淡了工作环境的艰苦和生活的乏味。王星堂说,“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精一行”成了他以后的工作信念,从一名普通盐工成长为企业中层骨干,继而又走上企业领导岗位,他见证了“菜盐”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山东菜央子盐场地处渤海莱州湾畔,毗邻双王城商周盐业遗址群。“这里的海盐历史文化熏陶了每个人,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海盐文化烙印,60多年的建场史,也造就了‘菜盐’文化底蕴,企业的前几代人大多来自全国各地,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工程技术人员等,他们的许多发明创造、技术成果、实验项目等成为当时行业的风向标,许多专利技术还沿用至今,几代人的积淀成就了‘菜盐’的辉煌和基业。”王星堂表示,他庆幸、感恩有这么一大批老前辈、老领导,为“菜盐”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打下的坚实基础。

盐业当时是寿光的支柱产业,素有“南菜北盐”之称,甚至后来寿光的很多工业企业都是以盐业为班底建成的,作为当时寿光的三大盐场之一,山东菜央子盐场为寿光的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几十年的发展变化,无处不在诉说着“菜盐”与时俱进、和谐发展的成长历程。清水上垛已不再是传奇,旷朗无尘、现代化生产也不是奢望;先进的经营理念,完善的管理体系,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的作业手段已变成现实;平房变楼房、道路通达、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处处彰显着“菜盐”的生机与活力;“厚德、诚信、敬事、敏行”的企业精神向外界展示着“菜盐”的时代风貌;“永不服输、百折不挠、挑战不可能”已成为“菜盐”发展道路上的无限动能。“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海盐生产管理示范企业”“国家级绿色矿山企业”等一项项荣誉是对企业发展最好的证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几代人艰苦奋斗的结晶,也必将成为“菜盐人”奋斗的精神动力。

卤水点金向新行:

智慧赋能的产业焕新

如今的菜央子盐场,历史厚重感与现代创新力在此交融。山东菜央子盐场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王文东跟随王星堂工作多年,采访中,他向记者介绍了“菜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百谷草木丽乎土”,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而卤水却是孕育菜央子盐场的摇篮。这种埋藏于地下100米,产生于亿万年前,且独属于莱州湾畔的稀有资源,如今以另外一种形式焕新长存。山东菜央子盐场是全国重要的卤水海盐生产基地,其重要,首先在于“历史上”。盐场位于“中国海盐之都”寿光,上溯五千年,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在这里上演;回望三千年,卤水制盐技艺在商周已悄然发轫;追忆66年前,第一代“菜盐人”在盐碱荒滩扎根,用150副原始盐田筑起菜央子盐场的基业。其次在于“创新上”。盐场最初沿用古法卤水滩晒制盐工艺,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不管是盐田面貌还是制盐工艺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漫步盐田,“土坡泥底”的老旧盐田早已不见,取而代之的是“薄膜铺底、红砖护坡”、自动化塑苫覆盖的新式盐田;收盐车、打坨机等机械化设备,把铁耙、木锨彻底关进了“博物馆”。在制盐工艺上,“薄赶深储、勾兑制卤、分晒结晶”等创新技术轮番上阵,带来不断增长的产值。这里的“新”是希望。第三在于“引领上”。而今盐场聚焦现代化“数智”技术与传统制盐产业的结合,聚力打造“智慧盐田”,利用传感器,对卤水深度、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并根据蒸发量控制闸门启闭,从而实现自动制卤、制盐的目的,作业场景也由室外向室内转变,制盐人“面朝卤水背朝天”的辛苦正被现代科技“颠覆”。这里的“新”是未来。

如今的“菜盐”数智赋能,与时代同频共振。食盐厂包装车间,数十条智能化生产线一字排开,它们是盐生产旅途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盐被颁发“身份证”,完成到食盐的转变。办理“身份证”的过程并不麻烦,“6”秒,一袋盐已包装完成,“38”秒一箱盐送出流水线,“330”秒一吨盐已整装待发,高效的生产得益于先进生产线的配置,打造“智慧车间、无人车间”的理念早在25年前食盐厂兴建时便已确定,因此,在前沿设备的引进和先进技术的引用上,“菜盐”总是不遗余力,孜孜以求。25年时光融入时间长河不足以泛起涟漪,却能见证食盐厂笃定奋发、向“质”而行的不屈成长。25年,上料、粉洗、精制、筛选、灌装、计量、喷码全部实现信息自动化;平带装箱、平带装袋、立袋装箱、立袋装袋等各类型包装技术早已不是难题;为匹配55万吨产能而配置的550余名职工,如今已通过自动化缩减至160人,人均生产效率足足翻了三番。一系列变化的背后承载着“菜盐”对先进生产力的追求。

近年来,面对数字经济给传统产业带来的机遇,“菜盐”运用“数智”手段赋能,开展线上带货业务,搭建直播间、培育自有主播、建设智慧云仓,“鲁晶”“雪玉春”等品牌食盐第一次通过“物联网”的加持流入千家万户。不曾想到,这个具有66年历史的国有企业变革的决心是如此坚决;也不曾想到亿万年前的卤水会通过这种方式与现代科技“融洽相处”。“雪玉春”之“春”,代表着绿色与希望,走进菜央子盐场原盐基地,走进食盐车间,感受“春”从这里播散与传承,更从这里出发,“味”满世界,飘满全球。

记者手记:

盐粒承载“菜盐魂”

“你看这盐,小小一粒,是卤水经年累月的结晶,也是‘菜盐人’一辈子的光阴。”采访结束时,王星堂抓起一把盐粒摊在掌心说,这些洁白的晶体,是比文字更厚重的文化史书,它们封存着夙沙氏“煮海为盐”的远古智慧,记录着第一代盐工“战天斗地”的号子声,也折射着当下智慧盐田的科技光芒。

从王星堂黝黑面庞上的皱纹,到年轻技术员操控智慧系统时专注的眼神;从老盐工回忆中修补盐堰的沉重喘息,到现代化生产线轻快的机械律动……“菜盐文化”并非静止的标本,而是一条奔涌不息的精神长河,它发源于克服洪荒的坚韧,沉淀于“盐品如人品”的信仰,最终汇入创新求变的时代大潮。

盐粒终会融化于时间之水,但“菜盐人”以盐魂构筑的丰碑,已在沧海桑田的壮阔叙事中淬炼成永恒。当“雪玉春”的咸味抵达世界各个角落的餐桌,人类舌尖感知的实则是五千年不灭的精神火种在一代代盐工掌心默默传递。这种文化不仅仅属于山东菜央子盐场,更是中国盐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见证了中国盐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落后走向先进的蜕变。在采访过程中,王星堂不止一次重复盐业值得宣传,盐业人值得点赞,并一再叮嘱记者要把宣传盐业和盐业人进行系统化、连续化,让更多人了解盐业,尊重盐业人的付出和无私奉献。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菜盐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将继续激励着“菜盐人”不断前行,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