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特别关注:“寸土”何以生“寸金”?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唤醒“沉睡资源”?向存量要空间、要产出、要效益,已成为城市更新与发展的必答题。昔日闲置的旧厂房变身新兴产业的重要载体,低效楼宇复合利用成就集群效应……近年来,寿光市通过政策机制的不断创新,盘活存量资源、优化空间布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焕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激发出城市发展和产业迭代的新动能。

低效地产出“倍增效应”

随着订单旺季来临,在位于孙家集街道的兴辰纸箱厂生产车间内,一块块纸板在生产线上高速流转,经裁剪、压合、印刷等工序,最终蜕变为棱角分明的纸箱。

“我们这个车间是对老旧厂房的改造再利用,不仅大大缩短了项目建设周期,也让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企业负责人介绍,去年因发展需要,急于寻找合适地块,在孙家集街道的积极接洽下,确定了马泽路以北60亩因原项目搁浅的地块。街道工作人员多次走访调研,厘清历史遗留问题,清除施工障碍,既保障了新招引项目及时落地,也妥善解决了用地闲置低效问题。

近年来,随着产业迭代升级,不少企业脱颖而出,但受制于产能不足、扩张用地受限等问题,影响了长期发展。一边是没有科学利用的闲置厂房、工业用地成为“沉睡资产”;一边是企业急需土地实现扩产增效。为破解这一困境,寿光市通过全面摸底,对企业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的情况逐一梳理并登记造册,建立动态信息库,提升现有存量、扩大优质增量,实现了土地供需和项目落地的精准匹配。同时,将“零地增效”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突破口,腾出土地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让闲置低效用地“活”起来。

一块地多功能复合利用

随着我市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迅速,工业用地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在有限空间内如何实现产业升级?作为“腾笼换鸟”成效显著的省重点项目,寿光高新区科技创新产业园给出了答案:经过二次精准招商,大胆探索二三产混合用地供应模式,鼓励园区建设多层厂房,吸引了一大批从事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前来落地生根,有效拓展了高品质产业空间供给,大幅提高了工业用地亩均效益,使土地再生金。

在寿光,像这样的产业园还有5个。近年来,寿光市因地制宜、综合施策,让一块地得到多重利用。落户于双创中心新经济赋能产业园内的“双创云谷”项目,是我市首个采用新型产业用地(M0)供应模式的项目。它融合办公、设计、研发、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充分满足了传统工业向新技术、总部经济、协同生产空间等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

聚焦城市产业升级过程中的用地难点,寿光市创新探索开展二三产业综合开发、复合利用,创新多元化灵活供地模式。对企业来说,产业园可以“拎包入住”,既省去了拿地建设的大笔资金投入,也大大节约了前期的时间成本;对政府来说,一块地只需建设一套办公、物流等相关配套设施,更多的土地可以用来建设车间用于生产,最大限度实现了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也促进了小企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延伸。

机制创新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在玉马遮阳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多层立体仓库货架高24米、长100米,可存储1000多个品类16万件货品,抵5个左右单层仓库。“项目通过土地立体开发利用,节约土地13公顷,土地空间利用率提升200%。”企业工作人员表示,立体仓库具有存放立体化、存取自动化、管理智能化等特点,充分发挥了土地产出“倍增效应”。

在挖潜土地“存量空间”过程中,寿光市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主动建设多层厂房,并制定建设奖励标准,鼓励企业利用闲置或存量土地建设多层厂房,通过“立体式”厂房生产,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创新开发,实现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

在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要素上,寿光有一套独特的计算方法:后退一步做减法,腾出发展新空间;前进一步做加法,集聚高端新产业。尤其近年来,寿光市坚持“亩产论英雄”,明确工业用地亩均产出准入门槛,强化土地要素的精准配置,对生产规模小、土地利用总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低的企业进行整合重组,通过创新建立“优扶劣汰”机制,盘活挖潜存量资源,实现了土地利用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