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寿光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范乐涛:“利他”赋能电商路 “菜盐”共融辟新途

多年来,他用键盘敲开农产品的云端销路,以镜头记录田间地头的鲜活故事,将“菜盐文化”注入电商浪潮。他就是寿光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范乐涛,一个从互联网营销“老兵”蜕变为“三农网红”孵化师的践行者。他用“利他”思维和电商技能,赋能寿光15个镇街及周边县市的村支书、新农人,打造出百余万粉丝的助农矩阵,带领电商协会接待全国考察团、举办公益培训等上百次,同时,他通过互联网让乡村与世界互动相连,让寿光的蔬菜与海盐文化借着流量输向全国。

关键词:锚定方向

依托互联网平台

在试错与学习中发展前行

2007年,范乐涛从南开大学经管院商务管理专业毕业,之后扎进互联网营销的浪潮。从百度、谷歌的搜索引擎优化,到为海尔、蒙牛等企业操盘网络新闻营销,他经历了传统电商向直播电商转型的全周期。

“技术不该只为大企业服务,也要惠及‘三农’。寿光是中国蔬菜之乡,有纪台长茄、文家韭菜等数不清的特产,为什么不让这些‘宝贝’在网上火起来?”范乐涛是济南人,妻子是寿光化龙镇人,最终他们选择回寿光发展。带着这个念头,他一头扎进“三农”领域,在淘宝、1688等平台为菜农服务,之后又系统学习短视频拍摄剪辑、直播运营,先后考取互联网营销师(中级、高级)、新媒体管理师(高级)、网络视听主播等证书,并获得抖音、快手、腾讯等平台的官方认证。

“互联网瞬息万变,唯有坚持学习,才能不被淘汰。”范乐涛说,这些资质,不只是履历的装饰,更是他应对行业变革的铠甲。2020年,范乐涛捕捉到短视频风口,创建个人IP“范老诗”,以寿光蔬菜为题材,拍摄接地气的“三农”内容,矩阵账号迅速积累35万粉丝。他还用一首首押韵的寿光赞美诗,将“年长曰寿,地平曰光”的地域文化说进网友心里。但成功背后的付出,只有他自己清楚:早期视频播放量低迷,他彻夜研究数据;直播时设备故障,他自学剪辑修复……

“你要写寿光,就不能只写寿光,你要写侯镇葡萄的甜,要写营里枣的香……”这些充满泥土气息的文案,并非文人墨客的即兴创作,而是范乐涛走遍寿光15个镇街,蹲在大棚里、守在田埂上琢磨出的“带货诗”。当别的主播在直播间叫卖时,他带着团队在韭菜大棚里支起三脚架,任由蛙声和蚊子成为直播背景音,他说,这种最朴素的真实感,反而成了他打动粉丝的“秘密武器”。

功夫不负有心人,荣誉见证了他的蜕变:2021年,他成为潍坊市“乡村好青年”特邀讲师;2023年,他获评寿光市“一村一品一达人”电商助农金牌讲师;2024年,他被评为寿光市“乡村振兴带头人”。

关键词:行动“利他”

孵化三农“网红”

培育本土的“乡村代言人”

“老农人把菜种好,新农人把菜卖俏。”范乐涛的这句话道破了他的“利他”商业逻辑。在他看来,寿光电商的核心不是简单的线上销售,而是培育扎根本土的“乡村代言人”。

在寿光,范乐涛不仅是电商专家,更是几十位“三农网红”的幕后推手。通过“一村一品一达人”培训,他将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村支书、宝妈等变身带货达人。范乐涛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以诚待人,以利他心求共赢”。

他的“利他”实践,体现在一个个鲜活案例中。2024年,台头镇“香包村书记”张富军遭遇直播发展瓶颈,范乐涛带着团队蹲点一个月,从账号定位到直播话术逐一打磨,让“香包村书记”成功转型为“兴农主播”。2025年春节期间,范乐涛与张富军同框直播彩椒,创下销售新高。“我们新农人不是抢老农人‘饭碗’,而是通过电商销售,把农人的‘饭碗’变大。”范乐涛说。

文家街道“韭菜村书记”钟明则见证了另一种“电商孵化”。2025年5月,范乐涛带团队驻扎文家街道的韭菜基地,每天雷打不动直播2至3个小时。水池里的青蛙“唱着”伴奏曲,蚊虫叮咬是家常便饭,但正是这种“不修饰”的现场直播,吸引了国内外的众多粉丝。“有次,晚上直播间来了一位加拿大籍华人,说想家了,看到文家韭菜就想起妈妈包的饺子……”范乐涛说,他们在直播间里从不强推销售,而是带着粉丝“云逛”大棚,讲解韭菜病虫害防治、土壤改良技术。如今。“韭菜村书记”仅抖音账号粉丝就有3.3万人,韭菜根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在直播前,小范会这样教我营销理念:不是说‘买我菜’,而是说‘教你种’。”钟明说,范乐涛让他在直播间分享种植技术,等粉丝学会了,自然就想着买菜苗、买肥料、买农具,这比“硬销”韭菜有效得多。

范乐涛表示,行动“利他”中也有“菜盐文化”的体现,盐赋予食物滋味,“利他”则为电商注入灵魂。他孵化的达人矩阵,已不仅限于寿光的蔬菜特色,从“厚德伙计”的防水产品到“李马村张书记”的番茄,从“菊花茶村书记”到“喷雾器老板娘”……他坚持“一对一”辅导,“手把手”赋能。在“韭菜村书记”直播间,他培养了4位村民独立开播;今年在台头镇北孙村,他公益培训39名村民,助7人成为“三农”主播。

截至目前,范乐涛孵化的“三农网红”矩阵已覆盖“卖韭菜根的小宋”“菜乡村之蔬小张”等几十个账号,而他的“孵化经”就是:找对人(村支书、种植大户)、说对话(用乡音讲技术)、做对事(先赋能再变现)。他常对学员说:“电商不是割韭菜,是要让乡村长出‘会带货’的根。”

范乐涛的行动“利他”,不只是商业策略,更是道德底线。“电商是摸着石头过河,但利他与诚信是原则。”他拒绝虚假流量,倡导真实场景:在孙家集街道“通贝苦瓜茶”直播间,他展示农人汗水的特写;为“葡状元农场”策划内容时,他强调“教授技术,而非叫卖”。

2025年,范乐涛获评“潍坊十佳电商主播”,培训足迹从寿光延伸到全国各地。

关键词:协同发展

凝聚协会力量

推动“寿光电商模式”走向全国

作为寿光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范乐涛将个人实践升为集体行动。

2025年,范乐涛带领协会开启“盐续千年,菜链世界”的新征程,以协同之力推动寿光从“农业硅谷”迈向“电商高地”。他认为,要想打造“寿光电商模式”的生态闭环,既要有能带货的“网红”,也要有能支撑的供应链和能复制的培训体系,“把握互联网思维要顺势而为,‘寿光模式’中必须包含‘寿光电商模式’。”

协会的工作有数据为证。在范乐涛2025年的日程表中,记录着协会人员马不停蹄的脚步:1月,与文家街道蔡家营西村韭菜基地达成年度合作;2月,走进台头镇北孙村培训村民做电商直播;3月,接待辽宁等地考察团学习电商模式,受邀进京推介寿光蔬菜……最忙的时候,范乐涛一周跑了3个城市,在大棚、会议室、直播间之间连轴转。范乐涛告诉记者,在3月19日那场北京推介会,他们带着寿光15个镇街的特产,现场拍短视频、做直播,让首都市民看到寿光不仅有誉满全国的蔬菜,还有盐文化、农耕文明。

协会的“扎根”工作同样扎实。在潍坊科技学院,范乐涛作为外聘老师,把市场实战经验搬进课堂;在防水产业大会上,他跨界为企业会员讲解“防水产品如何玩电商”……这种“无边界”的赋能,让寿光电商从单一的农产品销售,延伸到产业带整合、文化输出。

协同发展是协会的灵魂。范乐涛深知,村党支部书记多是五六十岁的“老黄牛”,但“村里有特色,就能玩转电商”,所以他不断为村里搭建平台,促成跨域合作,“协会不是独角戏,而是交响乐,只有集体共振,才能链动世界。”(首席记者郑小菲)

记者手记

菜盐文化,在电商土壤中“新生”

在范乐涛身上,我们看到了“菜盐文化”践行者的身影:盐的厚重,是扎根土地的务实与坚韧,就像他带着团队在大棚里熬到深夜,只为捕捉最真实的场景;菜的鲜活,是拥抱变化的创新与包容,就像他把老菜农变成“网红”,让田埂上的吆喝变成云端的流量。

“菜盐文化”的精髓,在于共生。盐从海水中结晶,滋养万物;蔬菜从土壤中生长,惠及民生。范乐涛践行的正是这一文化的延伸:他以协会为纽带,让村支书、新农人等共享流量红利。在韭菜大棚的蛙声中,在年货节的喧嚣里,“利他”不是口号,而是看得见的订单与笑容。当范乐涛用“利他”思维唤醒乡村的自我造血能力,当村支书们在直播间里从“腼腆农人”变成“带货达人”,“菜盐文化”便有了新的载体,它不再只是地方志里的记载,而是流动在手机屏幕里的烟火气,是能让年轻人回流、让老产业焕新的生命力。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固守传统,而是像寿光的蔬菜一样,在不同的时代土壤里,长出最适应的姿态。乡村振兴需要现代科技,也需要文化根脉,当“菜盐精神”遇上数字浪潮,便催生了“寿光模式”中可持续的“寿光电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