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寿光街头热闹起来。不少酒店主动放低身段,走出大堂、摆上摊位,把一道道原本只在店内才能吃到的特色菜、招牌熟食搬到了市民身边。这一“酒店+地摊”的灵活新模式,不仅拉近了与消费者的距离,更激活了消费市场的“一池春水”。
在当前促消费成为主旋律的大背景下,城市商业生态也在悄然重塑。从“地摊经济”到“马路经济”,所有新业态新模式的本质,都是想尽一切办法,把烟火气点燃、把人气聚拢、把消费提起来。而寿光酒店主动“出摊”,正是商家对消费需求变化的积极响应,也是城市与市场“双向奔赴”的一次落地实践。
“出摊”的背后,是对消费习惯的精准捕捉。相比走进酒店、点餐用餐的完整消费流程,街头摊位上的即买即走更符合快节奏生活的诉求。再加上出自酒店厨房的熟食、凉菜、便餐,有品牌、有品质、有保障,不仅增强了消费信任,也给了顾客实实在在的实惠。对于很多居民而言,街边那一口招牌肘子、卤牛肉,是日常烟火中的满足感,也是日渐提振的消费信心。
更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经营的边界,开辟了新的“增长曲线”。将店内资源向外延伸,变“等待顾客上门”为“主动走出去”,无疑拓宽了消费触点,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也有利于形成更灵活、更弹性的经营机制。这种以小投入撬动大流量的尝试,值得更多行业借鉴。
当然,消费的热起来,离不开“有序”。酒店“出摊”,摊点设得出彩,也要守得住底线。市容市貌如何兼顾?交通秩序能否维持?食品安全怎样保障?这都需要管理部门提前布局、合理引导,推动形成既“放得开”又“管得住”的外摆生态。一个干净整洁的地摊环境,本身就是消费信心的催化剂。
促消费不是一句口号,更是一场场落在地头、贴近街边、端到餐桌的实际行动。从地摊经济到城市经济,从烟火气到购买力,寿光酒店的这一尝试充分证明,只要用心,就能让消费“动”起来,让城市“活”起来。(记者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