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王秀慧)品牌是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崔西一品”“桂河芹菜”“寿光韭菜”“羊口咸蟹子”……近年来,寿光市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引领带动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助推剂”,通过打造单体品牌、种业创新、标准引领、电商赋能、文旅融合等多元路径,一个个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业品牌不断涌现。
做好做优乡村“土特产”
“我们村的西红柿品牌‘崔西一品’价格高时,一斤能卖到20多元。”在稻田镇崔岭西村的标准化大棚里,一棵棵“崔西一品”原味番茄悬挂在枝叶间,让人垂涎欲滴。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起村里的西红柿产业,一脸自豪。尽管价格是普通西红柿的几倍,产品仍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外高端市场供不应求。
据了解,2014年该村党支部领办成立了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采用统一生产标准、农资供应、技术服务、质量检测、品牌打造、包装销售的“六统一”管理模式,并注册了“崔西一品”商标,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品质再到卖品牌的跨越。
洛城街道东斟灌村发展彩椒种植多年,注册了“斟都”彩椒品牌,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通过了“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彩椒产业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疙瘩”;文家街道蔡西村深挖“文家贡韭”这一传统品牌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底蕴,巧妙地将明代皇室贡品的尊贵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品牌建设之中,赋予产品独特的历史韵味与文化价值,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从一棵普通的蔬菜,到远近闻名的蔬菜品牌,变化的背后,是寿光走出了品牌兴农的“新路子”。目前,我市拥有17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商标,培育了60余种特色产品,有机、绿色认证农产品达到300余个。
“寿光号”新农品层出不穷
在永盛农业的育种基地,一株株新品种蔬菜长势喜人。公司总经理信国滨介绍:“我们自主研发的‘盛甜’系列甜椒品质超越进口品种,‘盛玉509’番茄成为口感型番茄的代表。”目前,永盛农业已选育推广蔬菜新品种近30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及品种登记128个,其中扁圆形菜豆品种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
寿禾种业则通过电商渠道,将“寿禾”品牌种子销往全国各地。“我们建立了现代化育苗体系,实现了种子生产、销售全流程数据化管理,在各大电商平台位于同类目销量榜首。”公司总经理曾新表示,公司通过WMS、ERP等系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种子生产、繁育、包装、销售流程数据全覆盖。
近年来,寿光农业新产品频现。“玉指黄瓜”作为国内首款功能型黄瓜,不仅外形如玉、唇齿回甘,更具备抗糖减脂的保健功效;“寿蔬春”白酒萃取西兰花种子精华配制而成,口感醇厚,且富含萝卜硫素,有助于改善人体细胞代谢功能;“桂河芹菜”通过透明窗包装设计,让消费者直观感受“窖藏软黄金”的新鲜度;“寿光韭菜”创新采用竖式圆筒包装,既保留传统风味又符合现代消费习惯……一个个高品质、有口碑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涌现,为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激发农产品“云端”活力
“这是我们村合作社生产的香包,纯手工制作,材料是纯棉布,里面还有中药……”近日,在“香包村书记”直播间里,台头镇北孙村党支部书记张富军向网友推介合作社产品,吸引了众多消费者下单。
“金凤北孙”香包是潍坊市级非遗项目,入选了“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文创品牌,推动村集体收入突破百万元。“平均每天近200人到北孙村进行参观研学。”张富军表示,香包产业带动180多名中老年农村富余劳动力及残疾人就业,每人每月可增收2000至3000元,促进村集体年增收近30万元。
近年来,寿光市大力推行“互联网+农产品”的创新营销模式,借助网络直播带货模式,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推向了全国消费者的视野。寿光“虎头鸡”“扒谷”等传统美食与三座楼非遗乡绣、寇家坞老粗布等共同构成独具特色的寿光民俗文化矩阵,通过“云端”让更多人了解到寿光特色农产品。
网络不仅为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云”活力。下一步,寿光市将持续筛选、吸纳更多优质品牌,不断健全完善农业单体品牌体系、标准体系和运营体系,让更多“寿光农品”走向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