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寿光的大街小巷、社区村落,总有一抹抹“志愿红”活跃在群众需要的地方。这背后,是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志愿服务发展动能的实践行动。近年来,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通过构建三级组织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打造特色品牌,让志愿服务成了联系群众的“连心桥”。
党建掌舵
为志愿服务校准航向
“请大家有序停放非机动车,共同维护路口秩序。”在圣城街与学院路交叉路口,时常有佩戴党徽的志愿者引导市民文明出行,这是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党建+志愿”行动的一幕。
据介绍,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自2017年成立以来,始终把党组织建设摆在首位,构建起“联合会党支部志愿服务组织-党员志愿者”三级组织体系,形成“支部统筹、组织落实、党员带头”的工作闭环。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期间,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支部制定专项行动计划,8000余名党员志愿者分片包干,深入交通枢纽、商业街区、老旧小区等区域,开展“文明劝导”“环境攻坚”等公益行动。
“党员带头弯腰捡垃圾,我们老百姓也不好意思旁观了。”家住东升路一小区的隋大爷说,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居民们主动加入环境整治队伍,小区面貌得到很大改善。
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支部书记朱天平表示,党建引领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要让每一项志愿服务都紧扣中心工作、回应群众期盼。
机制创新
精细服务激活基层治理
“没想到邻里纠纷还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解决。”近日,通过寿光市人民法院“天平议事”调解工作室,市民张先生与邻居的宅基地纠纷顺利化解。这一由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党支部牵头设立的平台,已成功调解各类矛盾纠纷60余起。
在圣城街道向阳社区,党员志愿者王柏华的“服务清单”上记录着辖区十几位独居老人的情况。根据清单,他们会不定期到老人家中走访慰问。该服务是党建引领下志愿服务精细化的一个缩影。
据悉,在基层治理中,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将党建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推动志愿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针对老旧小区治理难题,党员志愿者带头成立“楼栋管家”队伍,负责绿化维护、卫生清理;引入15家专业社会组织,打造“社工+志愿者”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康养服务。
民生为本
志愿服务架起“连心桥”
“小王又来送菜了,这些党员志愿者就像是我的家人,很贴心,很暖心。”家住文家街道的独居老人刘奶奶接过志愿者送来的新鲜蔬菜,脸上露出笑容。这是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开展“五为”助老服务的生动实践。
据介绍,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以“党建+民生”为导向,将帮扶弱势群体作为工作重点,建立起制度化、常态化的服务机制。近3年来,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累计开展助老、帮小、帮扶特殊群体等活动700多场次,覆盖群众1000多人次,从为困境儿童辅导功课,到为残疾人士提供上门服务,志愿者的公益脚步遍布城乡每个角落。
“志愿者到来那一刻,就像党和政府的暖流涌进了心里。”这是很多受助群众的切身感受。党建引领让志愿服务超越了单纯的爱心奉献,成为传递党的温暖、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纽带。
“张师傅,能帮我修下电饭煲吗?”在“手艺人大拿”志愿服务现场,市民们排起长队。这一由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培育的品牌项目,汇聚200余名手艺人,已累计为群众免费维修家电3000余件。
据介绍,寿光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围绕“党建+特色”,已打造“温暖365”“红色和美小院”等35个品牌项目,形成“一领域一品牌、一项目一特色”的服务格局。这些项目不仅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性和影响力,更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如今的寿光,从党员干部到普通群众,从企业职工到学生群体,“有时间做志愿者、有困难找志愿者”已成为文明新风尚。党旗引领下的“志愿红”,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活跃在社会治理各个领域。(首席记者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