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我们俗称的‘小燕悠’,也有人叫‘黑悠悠’,学名是龙葵,是一种茄科草本植物,我们小时候摘来当零食,其实它的果实是一味中药,能清热散瘀,这就是‘药食同源’。”日前,记者来到圣城街道一处静谧的“本草小院”,小院的主人是张大海、徐开艳夫妇。院里几十种本草植物在阳光下舒展枝叶,屋内的“膳植粹”散发着淡淡的香气,五颜六色的香囊、分类规整的草药与不同品类的代茶饮错落摆放。这些由张大海、徐开艳夫妇研制的产品,不仅承载着他们对中医药的热爱,更延续着寿光“菜盐文化”中“药食同源”“民以食为天”的智慧。
张大海是寿光人,几代从医,而徐开艳原来在北京做临床药师。婚后,二人在寿光做起了药膳研发,让传统中医药在菜乡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成为“菜盐文化”当代实践的生动注脚。
怀赤子之心 赴乡土之约
——他们让热爱在归途中绽放光芒
“第一次尝到寿光的盐碱地蔬菜,就觉得这里的食材带着股儿韧劲,很符合中医药‘药食同源’的道理。”徐开艳望着院里的艾草,回忆起2016年随丈夫张大海回到寿光的那个秋天。徐开艳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临床药师,结婚后,她带着对药膳的满腔热忱,走进了寿光这座以蔬菜和盐业闻名的城市。
张大海的家族与中医药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老姥爷和舅舅都是中医,母亲则从事药材相关行业。“我小时候看老姥爷给街坊邻里诊病,总用院子里种的草药搭配家常菜做调理,那时就觉得食物里藏着大乾坤。”张大海说,这种“以食为药、以药养身”的理念,与寿光“菜盐文化”中“靠菜吃饭、依盐养生”的传统不谋而合。正是这份共同的热爱,让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婚后,他们更是约定要将这份热爱传承延续下去。
初到寿光时,徐开艳曾因地域差异感到迷茫。“环境不同也就造成了人们理念的差异,所谓‘物以稀为贵’,在北京医院的药房里,药材分类精细,而在寿光的集市上,菜农们把田野中挖来的荠菜、马齿苋等直接当菜卖,其实它们也是中药里的‘宝贝’。”徐开艳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婆婆用海盐腌制香椿芽,并告诉她“这东西下饭还暖胃”,她一下子意识到,寿光人世代与菜、盐打交道,早已在饮食中融入了养生智慧。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身边食材的药用价值,徐开艳从给孩子做药膳饼干起步。“最初就是想让孩子吃得健康,用山药、茯苓代替部分面粉,没想到邻居家的宝妈们都来‘讨要’药膳饼干。”张大海看妻子的药膳受到欢迎,便主动承担起采购、包装的工作,还利用自己熟悉本地食材的优势,带徐开艳走遍寿光的农贸市场,辨认寿光特有的药食同源蔬菜。
很快,从北京药房到菜乡小院,这对夫妇用热爱架起了一座桥梁,让中医药从专业领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承祖辈智慧 融菜盐精髓
——他们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
“记得后来翻看老姥爷的医案,里面写着‘春吃芽、夏吃瓜、秋吃籽、冬吃根’,而这其实就是寿光人顺应时节吃菜的老话。”张大海说,从事药膳研发后,夫妇俩整理了不少用本地蔬菜搭配海盐调理身体的方子。在他们看来,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祖辈智慧的基础上,融入“菜盐文化”的精髓。
在他们的工作室里,记者注意到有不少药食同源的书籍及图谱。“你看这羊角椒,性温味辛,搭配寿光海盐制成椒盐,既能开胃又能驱寒;还有独根红韭菜,加少许盐捣烂外敷,能缓解关节不适……”徐开艳指着一张图谱上的手绘插图介绍,这些都是从祖辈医案中获得灵感,结合寿光蔬菜的特性研发的药膳配方。
为了让传统药膳更符合现代人口味,夫妇俩做了无数次尝试。最初按古方制作的八珍糕口感粗糙,孩子、年轻人不爱吃,他们就用胡萝卜汁调和,增加甜味和细腻度;传统膏方味道苦涩,他们就加入羊角蜜、银瓜等本地水果收汁,既保留药效又增添果香……如今,他们已研制出饼干类、膏类、丸类、代茶饮及香包、足浴包等50多种产品,很多都融入了寿光的菜、盐元素。
在传承方式上,夫妇俩更是打破了“传内不传外”的旧习。在本草小院里,他们会不定期举办公益沙龙,徐开艳则在沙龙中开设中医养生小课堂。“有次活动中,一位宝妈说她用粗盐炒热包起来敷膝盖,效果比膏药还好。”徐开艳笑着说,这种互动让他们意识到,“菜盐文化”早已刻在寿光人的生活里,他们要做的只是把这些零散的智慧系统化、规范化。
从祖辈的医案到当代的药膳产品,从封闭的家族传承到开放的公益课堂,张大海和徐开艳用创新的方式,让“菜盐文化”中“药食同源”的智慧有了更鲜活的表达。“祖辈的方子是根,寿光的菜和盐是土壤,只有把根扎在土壤里,传统才能长出新枝。”张大海说。
创膳食新方 传健康理念
——他们让菜盐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在创新膳食的道路上,夫妇俩始终围绕药材、食材做文章,让健康理念随着食物的香气传递到更多更远的地方。为了挑选好的药材、保证膳食产品的品质,张大海、徐开艳夫妇的足迹遍布全国,先后到多地考察生产厂家,从材料选品、厂家生产,到包装、检测,每个环节都是亲力亲为。
针对老年人,他们研发了“低盐高纤”系列药膳。“老年人味觉退化,爱多放盐,我们就用香菇、海米的天然鲜味代替部分盐,既符合健康标准,又不失寿光菜的风味。”徐开艳说。
在寿光市老年大学和青年夜校的公益课堂上,徐开艳的“养生课”特别受欢迎,她教老年人用海盐热敷缓解腰酸背痛,教宝妈们用菠菜根煮水给孩子补铁,还教他们用本地蔬菜制作简易药膳。“徐老师讲的都是咱寿光人常吃的菜,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学员王阿姨拿着笔记本边介绍边展示,上面记着“凉拌马齿苋加少许盐,清热解暑”“冬瓜皮煮水代茶,利尿消肿”等实用方子。
“寿光当季蔬菜是最适合人体所需的,所以我们在小院里种植了各种中草药植物,一是它们本身就是常用食材,二是方便给来客科普相关知识。”多年来,从为自家孩子做药膳起步,到让万千家庭的餐桌飘起健康香气,张大海、徐开艳夫妇用行动,让“菜盐养身”的智慧,顺着烟火气浸润到了寻常百姓家。
记者手记
烟火气中的“菜盐文化”
走进“本草小院”的那天,正赶上徐开艳和张大海在院子里晾晒三七、西洋参、肉苁蓉等药材,空气中弥漫着药草的独特香气。
采访中,徐开艳多次提到“药食同源”,张大海则表示,“菜盐里也有大智慧”。远古时夙沙氏煮海为盐,让这片土地有了“百味之基”;后来一代代菜农在盐碱地上种出蔬菜,让“靠菜吃饭”成了生存的底气。从“一粒盐养人”到“一棵菜救命”,寿光人在与菜、盐打交道的过程中,早已形成了“顺应自然、因地制宜、以食为养”的文化根基。
而张大海、徐开艳夫妇所做的事业,正是这种文化的当代延续。他们没有站在聚光灯下,只是在晨光里择菜、在暮色中研药;他们没有喊出响亮的口号,只是把祖辈的医案与寿光人的菜谱叠在一起,让中医药的精深与“菜盐文化”的质朴,在一碗粥、一团面里悄悄相遇。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菜盐文化”的三种精神:是坚守,像盐碱地里的蔬菜,把根扎在菜农的智慧里,任风雨吹打也不挪窝;是创新,如海盐在阳光下结晶,在传统的底色上,慢慢沉淀出符合当下的新滋味;是分享,似菜园里挂满枝头的瓜果,成熟了便大方摘下,递到每一个来客手中。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抱着笔记本走进徐开艳的养生课堂。文化的传承不需要惊天动地,它藏在一双揉面的手、一捧晾晒的菜、一勺细磨的盐里……当更多人像这对夫妇一样,在烟火日常里守护着、创新着、分享着,那缕飘了千年的菜盐香,也在新时代飘得更远、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