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00后”青年作家田逸凡:逸笔书世相 凡心叩山河

近日,《草原十二骑手》新书发布暨内蒙古中青年作家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在这场由内蒙古文联、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等单位主办的文学活动中,一位23岁的寿光青年作家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以短篇小说入选该作品集的田逸凡。作为“00后”作家群体中的新锐力量,他以超越年龄的笔力,将家庭琐事、社会议题与历史文化等要素融合,写成了一篇篇充满张力的文学篇章。

从寿光的童年记忆,到内蒙古大学的文学启蒙,再到澳门大学的学术深耕,田逸凡的成长轨迹,恰似其作品风格,既扎根乡土、厚重朴实,又野心勃勃地冲向更广阔的叙事疆域。日前,田逸凡趁暑期回寿光探亲。几经辗转联系,记者采访到了这位“00后”青年作家,了解了他的成长历程。

萌芽阶段:

寿光沃土育文心 文学种子的最初萌动

在田逸凡身上,文学的种子在他童年时期就悄然萌发。生在书香门第,他的成长始终浸润在文字的营养中“。小学一年级时,我就爱顺口编些有韵律的句子,妈妈会帮我记下来。后来识字多了,我就自己写在本子上,这些本子至今还保存着。”田逸凡回忆,母亲的细致记录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原始档案”。

小学阶段,田逸凡多次参加寿光市级古诗词背诵比赛并获奖,而此前平仄韵律的熏陶,让他对语言节奏有了天然的敏感度,他会不自觉地通过说或写诗句来表达。后来,他成为寿光日报的一名小记者,文字首次见诸报端。“那些刊登在报纸上的习作,既是自己对童年观察的记录,也是文学自信的最初建立。”2017年初三毕业时,田逸凡就加入了寿光市作家协会。

“中小学时,我的创作以诗、散文等体裁为主。到了高中,随着阅读书目的增多,我开始接触到小说创作。”高中时期的田逸凡,开始尝试各种文学题材的写作。在寿光二中就读期间,他在学业之余创办校文学社并担任社长,主编多期文学报刊。正是在这段时期,他读到了青年作家渡澜发表在《收获》上的小说《傻子乌尼戈消失了》。得知渡澜的母校内蒙古大学有作家安宁执教,他对这所浸润着文学气息的学府也有了新的认识“。我家里常年订阅着《人民文学》《收获》等期刊,这些书刊里面的文字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我,让我觉得文学就在身边的生活中。”田逸凡说,也就是在此时,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但因为学业压力,一直放在书柜里未发表。

成长阶段:

从内蒙古到澳门他一步步实现创作突围

2020年,田逸凡以602分的高考成绩进入内蒙古大学“文史哲基地”,这片草原沃土,成了他创作的“发酵池”。大一时,他带着对安宁教授的仰慕旁听写作课,很快被这位作家老师注意到。“安宁老师不仅逐字逐句看我的稿子,还把我的作品推荐给《草原》等杂志社。”2021年,田逸凡写于高二时的小说处女作《求你们告诉我》发表于《草原》第1期。自此,他的作品便如“井喷”般见于多个文学杂志。

在内蒙古大学的四年,田逸凡的创作与学业形成同频共振,历史学专业的训练让他擅长从时代信息中挖掘细节,草原文化的浸润则为其文字注入开阔气质。他的作品陆续登上《北京文学》《香港文学》《山东文学》等重要期刊。2021年大二时,他加入内蒙古作家协会,成为当时协会中少有的“00后”会员。

2024年,田逸凡本科毕业后,进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攻读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澳门社会史。跨地域的求学经历,进一步拓宽了他的创作视野。“从寿光的羊口滩涂到内蒙古的辽阔草原,再到澳门的古朴街巷,不同地域的文化都是我的文学创作素材。”2025年4月,田逸凡的小说集《亲嘴烧》由澳门东亚出版社出版,其中收录的9篇短篇小说,既有对家乡的回望(《乃玉的暗色滩地》中的羊口记忆、《亲嘴烧》里的王高塔等),也有对都市生活的深邃洞察。这些经历和感悟,都成为他跨地域成长的文学注脚。

发展阶段:

“00后”作家的“现实叩问”与“形式实验”

田逸凡的创作从未脱离学术土壤。2025年,他获得中国民俗学会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其学术研究中对“历史与个体关系”的思考,与小说中对社会问题的叩问形成呼应,这种“文史哲打通”的创作特质,让他的作品在青年一代中显得尤为独特。

“与人们对青年写作的惯常期待不同,田逸凡的出发点并非感伤的青春体验,而是中年夫妻的婚姻生活与亲子关系。”《当代》执行主编徐晨亮的评价,点出了田逸凡创作的独特性。在《亲嘴烧》中,田逸凡跳出“青春叙事”的舒适区,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社会层面;《后厨》则用柏拉图式对话体推进,删除所有说话人提示,嵌套多层时空故事;《珍爱的你们》以“你”为叙事支点,让神话、传说与灾难记忆交织燃烧……

《草原》副主编筱雅曾分析他的《求你们告诉我》:“开篇大段描写‘丑陋的表情’,背后是固化社会阶层中年轻人濒临破灭的人生之梦。”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时代褶皱中的写法,让他的作品兼具文学性与现实重量。田逸凡表示,形式上的大胆实验,背后其实是“如何讲好当下故事”的深思。

在内容层面,田逸凡的小说堪称“社会问题的公案簿”。无论是《泥沼》中对家庭伦理的剖析,还是《后厨》里对正义边界的探寻,都从具体社会现象出发,叩问人类共通的永恒命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内蒙古大学教授安宁表示“:田逸凡在不同主题间试探,从法律与正义到家庭与生活,展现了‘00后’写作者难得的可塑性。”澳门立法会议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澳门大学教授林玉凤则认为,田逸凡的作品“在历史褶皱与叙事棱镜之间,探寻着个体与时代的交织关系”。

田逸凡认为,文学既是记录工具,也是思辨载体。从寿光少年到澳门学子,从人文专业到社科研究,跨领域的积累让他的创作始终保持着新鲜的视角。他告诉记者,自己在《亲嘴烧》中特意融入了部分寿光元素。在他看来,无论走多远,家乡的印记与时代的脉搏,始终是他笔尖最鲜活的力量。(首席记者郑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