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近年来,潍坊寿光市大力实施品牌塑造工程,依托“寿光蔬菜”区域品牌,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力度,涌现出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影响力大的优秀品牌。为充分展现名优特产品的文化挖掘、品牌培育、市场拓展、特色产品提升行动取得的工作成果,寿光日报特开设《镇长话优品》栏目,各镇(街)政府(办事处)主要负责同志用诚意与匠心为家乡好物代言,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强劲动力。
特色物产香飘四方、鱼池连片虾肥鱼跃……盛夏的双王城生态经济发展中心,田野间涌动着生机与希望。这片曾因盐碱化困扰发展的土地,如今在党建引领与科技赋能下,正以“破碱重生”的蜕变,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近年来,该中心通过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植,大力招引发展特色水产示范养殖,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合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等,让乡村产业“遍地开花”,昔日盐碱地成功蜕变为名副其实的丰产增收“聚宝盆”。
7月,在双王城寇家坞四村的广袤稻田里,绿意浓浓,一棵棵稻苗株型挺拔,叶片舒展有力,微风吹过,翠绿的稻浪此起彼伏。村民于大叔正在田间查看水稻长势,清除田间杂草。面对盐碱地的先天制约,双王城党委政府迎难而上,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因地制宜引进水稻、小米等经济作物,将传统劣势转化为独特优势。同时党委班子科学决策,斥巨资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万亩有机旱改水农田改造项目,力促盐碱农业向绿色高效跃升。
如今,这片土地结出了累累硕果:晶莹剔透的巨淀湖大米已成为金字招牌,在首届潍坊(寿光)新春年货节中荣获“2024年度寿光市最受欢迎明星单品”,亩均增收效益可观;双王城小米颗粒饱满、色泽金黄、米油黏稠,获评国家级“名特优新农副产品”,是第26届菜博会力荐的“寿光好品”;“益寿麦”双王城黑小麦远销四方,红缨子高粱成为“酱酒芯片”,郭井子蜜薯蜜香浓郁……依托科技赋能与品牌培育,“巨淀农仓”区域公共品牌声名鹊起,盐碱地农产品成了市场抢手货,昔日“不毛之地”已变身“寿北粮仓”。
双王城的蜕变不止于田间。走进恒兴种业的育苗车间里,一尾尾南美白对虾虾苗长势良好。立足地下咸水资源优势,双王城锚定“万亩工厂化水产养殖集群”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标准规划建设养殖示范区。目前,已落地规模化水产养殖企业15家,养殖面积超7000亩,年产鱼虾1500万斤,占寿光市水产养殖规模的三分之二以上。“壳薄肉鲜”的南美白对虾、肉质细嫩的巨淀湖鱼等,生动诠释着“好水育好鱼”的生态馈赠,让双王城成为远近闻名的“蓝色粮仓”。
产业兴则乡村兴,百姓富则根基稳。双王城在发展种养业的同时,深耕“共富工坊”建设,通过“村党支部+企业+农户”模式,激活非遗技艺与传统手艺的经济价值。牛头镇村的红柳草编古朴雅致,双王城老粗布冬暖夏凉,这些曾藏于深巷的“小手艺”,如今通过“非遗+文创”路径焕发新生。村里的“小作坊”升级为“致富坊”,既传承了文化根脉,又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蹚出了一条集体增效、农户致富的多赢之路。
双王城的每一份特色风物,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璀璨结晶。乡村产业遍地开花的同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成为佳话。作为“煮海为盐”故地,这里既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有秀美的生态画卷。行走双王城,巨淀湖苇荡如海、鸥鹭翔集,林海博览园绿树成荫、荷风送香。两大国家4A级景区串联起湿地观光、水上娱乐、非遗体验等多元业态,湿地音乐节、荷花节、新年大集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让“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从白色盐碱地到多彩丰产田,从贫瘠滩涂到富饶家园,双王城以党建为笔、以实干为墨,在盐碱地上绘就了产业兴旺、生态优美、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记者侯增梅 通讯员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