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潍坊寿光:一粒盐的千亿征途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桑宏香)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穿透蔬菜大棚的薄膜,潍坊寿光南部的田野泛起翡翠色的光晕,满载茄子、番茄、黄瓜等蔬菜的货车驶向全国各地。与此同时,在北部莱州湾畔,一场同样壮丽的晨曲也在上演——纵横交错的盐池宛如一张巨大的调色盘,在初升朝阳的轻抚下,折射出赤金、浅粉与淡紫的梦幻光晕。这里,得益于海洋慷慨赐予的天然“盐罐子”,围绕盐化工产业链,一粒粒看似平凡的海盐,正经历着令人目眩神迷的现代蜕变。从夙沙氏“煮海为盐”到今日全力打造高端化工产业集群,一粒盐成为驱动千亿级产业集群的“白金”引擎。

千年咸味

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共舞

步入寿光北部沿海地区,一望无垠的盐田,座座如山的盐坨,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丰收场景。

晒盐是一门传承数千年的古老技艺,人们把海水引入人工修建的盐田,通过蒸发、过滤把海水浓缩成饱和卤水,再把饱和卤水灌入结晶池晒制成盐。时至今日,伴随着“数字”赋能,自动化收盐机取代了繁重的人力劳作;卤水浓度在线监测系统的传感器密布池间,实时将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室;依据气象大数据建立的智能结晶模型,精准指挥着卤水的流动路径与结晶节奏。科技之力,已将古老的“天工”转化为可精确调控的“智能”。

“以前收盐全凭经验,肩挑背扛累得直不起腰。”年过六旬的“老盐工”王建国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动化机械高效运作,感慨万千。“现在,坐在控制室里点点屏幕盐就收好了,产量还翻了几番!”这不仅是个人工作的转折,更是寿光盐业整体跃升的生动缩影。凭借科技赋能与集约化生产,寿光原盐年产能突破400万吨,成为支撑中国北方工业用盐需求的坚实砥柱。

寿光原盐迎来大丰收

在追求产量提升的同时,寿光的盐业企业也在不断探索高端产品领域。以山东菜央子盐场为代表,成功生产出盐中“贵族”——“盐之花”,填补了我国在高端食用盐领域的空白。“盐之花”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留了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口感细腻,融化速度快,其天然倒金字塔形状的晶体像雪花一样高度纯净。由于产量极低,每年5至9月份,盐田卤水池上会漂浮一层薄薄的白色半透明结晶体,经过一定天气条件下的风吹日晒,微量元素慢慢聚集水面,这是采拾“盐之花”的最佳时机。随着风向、风力、气温等环境的变化,卤水表面的“盐之花”会随时消失,工人们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收。一年下来,每50平方米的盐田,只能生产不到500克的“盐之花”,这使得它成了市场上的稀缺珍品。

除了“盐之花”,寿光的盐业企业还开发出了粉精盐、粉洗盐等4大系列近百种食用盐产品,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这些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几十个省市,还出口欧美、日韩、非洲等地,让寿光的盐香飘溢全球。

点盐成“金”

延链补链构筑千亿产业集群

盐,不仅是百姓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更是“化工原料之母”,被广泛应用在化工、医药、纺织、新能源等工业领域。寿光凭借丰富的卤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盐化工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建链强链,构筑了完善的盐化工产业集群。

说起盐化工,不得不提重要化工原料——溴素。这个素有“海洋钻石”美誉的珍贵元素,是卤水深度开发的首个突破点,寿光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持续攻坚的提取技术,成功将溴素产量推至国内领先地位,溴系阻燃剂相关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山东兄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高效、环保新型阻燃新材料生产线,公司的八溴醚产品在山东省市场占有率达到90%以上,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60%以上;卫东腾冠化工有限公司不断延伸产业链,开发了与之相关的阻燃剂和跨行业的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这些产品在家电、建筑、装饰等行业有着广泛应用,企业6个产品中5个是溴系阻燃剂,溴素年需求量约2万吨……寿光市全力放大盐化工产业示范效应,建成以溴系、氮磷系阻燃剂等为主要特色的海洋精细化工产业聚集区,构筑起一个技术密集、链条完整、生态高效的千亿级盐化工产业集群。

深挖海水资源,助企延链补链

盐,不仅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还在多个领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在山东夙沙高科生物有限公司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示范基地展厅,从海(卤)水中提取的海洋健康产品琳琅满目。该公司对传统“卤水制盐技艺”进行传承创新,集成开发了国内唯一的工厂化水盐联产技术,对浓海水中的各种元素进行高值化的产品开发,不仅突破了海水淡化后浓海水零排放的产业瓶颈,还降低了盐碱性土壤中盐的液位度,形成了绿色集约化可持续盐业发展新模式。目前,该企业在功能食品、日化用品、医疗健康等领域均实现突破性进展,打造了集有机农业、绿色盐业、康养理疗、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绿色“水盐联产”生态产业链。

如今,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寿光盐及盐化工产业已逐步形成盐、碱、溴、镁等8大系列100余个品种,成为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寿光的卤水综合利用产业已经从简单的卤水制盐、提溴发展到高端的溴素深加工、医药中间体、氯精细化工、原盐深加工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从“吃资源饭”到拥有高端产业链,从“抢市场”到拥有市场定价权的转化。

从“挖卤水”到“造分子”,一粒盐的价值,被放大了几十倍、上百倍。这,也正是寿光“点盐成金”的核心奥义。

咸淡相宜

盐田绽放文旅新韵

当盐业与文化、旅游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寿光给出了精彩的答案。近年来,寿光充分挖掘海盐文化内涵,将盐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盐业+文旅”项目,让咸味的故事也能飘散出诗意的芬芳。

“海水如何变成我们能吃的盐,这要从夙沙氏煮海为盐的故事说起”……随着暑期到来,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研学的孩子们。在这里,孩子们一起寻味“盐”趣,在制盐遗址了解历朝历代制盐的方式方法,近距离观察并进行“煮海为盐”的实践操作,感受农盐的生产过程。依托得天独厚的海盐文化资源,寿光大力发展中小学生特色研学,推出不沉湖盐浴、漂浮浴,古法制盐体验、爬盐山、抓原盐等特色项目,让广大师生和游客尽享盐田风光。

孩子们在研学中寻味“盐”趣

寿光境内保存有多处商周盐业遗址群。其中,双王城盐业遗址群是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商周时期最大的盐业遗址群,被列入“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古老的遗址,见证了寿光盐业的辉煌历史,也成了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海盐文化,羊口镇建设了古埠商贸街滨水文旅项目,依托爬拉沟河道及沿岸生态资源,将打造集夜市、儿童娱乐区、水上娱乐区、美食街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海洋文化休闲新地标。通过“以旅养商”的模式,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住宿等产业升级,并联动周边塘头古村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逛古埠、品海鲜、赏民俗”的特色体验,带动周边产业升级,为寿光增添“海洋文化+休闲娱乐”新名片。

当结晶池注满卤水,平静如镜的水面完美倒映着天空的流云、飞鸟与霞光,形成令人屏息的“天空之镜”奇观。随着季节更迭与微生物的奇妙作用,盐池呈现出梦幻般的缤纷色彩,构成大地上的天然油画……寿光盐田文旅的独特魅力,正通过游客的镜头和口碑,传播四方。

记者手记

一粒盐里的未来之光

寿光“点盐成金”的实践,并非一蹴而就的奇迹。其内核,是对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对科技创新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发展模式的远见卓识。

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双链融合”,是寿光破题的关键。从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到企业的中试平台,再到规模化生产车间,技术成果转化的通道被打通。持续的研发投入,使得盐化工产品得以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从基础的原料供应者,逐步成长为拥有核心技术和市场话语权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生态优先的绿色转型,为可持续发展铺就基石。“三产”的深度联动,则打开了更为广阔的价值空间。盐业是根基,盐化工是支柱,而蓬勃兴起的盐田文旅则如画龙点睛,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更大大提升了寿光的城市形象与文化软实力。

点盐成金,化土为玉。寿光这粒盐不仅仅是一方水土的产业传奇,更是在咸味与甘甜交融中,为中国式现代化写下的一份充满智慧与力量的生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