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记者 张春萍 通讯员 李琳斐)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一个地域的温度,群众感知最真切。今年以来,古城街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将民生领域的“关键小事”办成百姓心头的“暖心大事”——
18个农村社区、319栋居民楼,共计750余台废弃太阳能被一一拆除,让群众安全有保障;
涉及3个村、15条道路,总计1.8万平方米的“泥水路”变身水泥路,让群众出行更方便;
惠及家庭700余户、儿童810余人次的暑期公益培训班,让群众工作更安心……
一件件小事,为“幸福古城”加码添力,也不断提升着辖区6.7万名群众的幸福指数。
守好群众“头顶的安全”
“拆得好,这下安心多了!”看着小区里最后一台废弃太阳能“安全落地”,古城街道怡和苑社区的围观群众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古城街道是我市较早开展农村社区建设的街道,多数小区投用已超过十年之久。当初交付入住时安装的楼顶太阳能,部分设备因长期缺乏维护,出现了支架锈蚀断裂、水箱破损漏水等问题。这些废弃的太阳能热水器,犹如高悬在居民头顶的“隐形炸弹”,威胁着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18个农村社区、319栋居民楼废弃的太阳能热水器被一一拆除,赢得了群众点赞。
为有效防范极端天气引起高空坠物,部分村曾尝试动员群众自发拆除废旧太阳能。但在实际开展时,发现有几个难点:一是废弃的太阳能权属住户“嫌麻烦”,不愿意拆除。二是废弃太阳能回收价值不大,群众自行拆除“怕花钱”。三是村民自行拆除不安全。
居民事,无小事。针对楼顶废弃太阳能数量多、分布散、产权杂等情况,该街道采用“航拍摸排+入户确认”的方式,对辖区楼顶进行全方位“扫描”,精准绘制废弃太阳能分布图,锁定高危目标。随后,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优势,通过微信群发布通知、网格员入户走访等方式,逐户确认废弃太阳能设备数量、位置等信息并建立详细台账。在入户摸排中,工作人员耐心向群众普及安全常识,解释拆除废弃太阳能的必要性,获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群众的事,办就办好!”承诺掷地有声,践诺雷厉风行——古城街道党工委科学制定拆除方案,统一联系专业拆除团队进场作业,对摸排发现的750余台存在风险的太阳能热水器进行集中拆除。
当18个农村社区、319栋居民楼,共计750余台存在安全隐患的太阳能被一块块拆下来运走,群众心里的“大石头”也终于落了地。弥清苑社区居民刘女士仰望着清爽开阔的楼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它们风吹日晒多少年了,每次刮风都提心吊胆。街道和村里出人雇车拆掉,感觉连心里都亮堂了。”
要“久安”,需“常治”。拆除工作完成后,该街道农委逐一开展验收工作,通过实地查看、逐一核对等方式,对拆除现场的清理、安全隐患消除等情况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整治工作不留死角。同时,该街道还对能够正常使用的太阳能同步登记造册,确认每处私有太阳能设备的安全主体责任,并通过微信群推送等方式发布安全提示,提醒群众定期进行检查加固。
铺就百姓“脚下的幸福”
从市区顺着幸福北路向北直行,再往东不远,便是范家庄东村。烈日中,一条条新修的水泥路泛着白光,平坦且开阔。村民告诉记者,每一条路,都是“幸福”的延伸。
就在几个月之前,这几条路还是沙土路。它们犹如村庄的“瓶颈”,限制着村民的出行和生活品质——村民骑着电动车、自行车在沙土路上穿梭,稍有不慎就打滑摔倒。而每到农忙时节,收割车辆、运输农产品的车辆及群众出行车辆常常在道路上排起长队,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给村民的经济收入带来了一定影响。
古城街道航拍图
道路是否顺畅,既是衡量一个地域现代化进程的标志,也是丈量群众心中幸福指数的标准。古城街道着眼民生关切,将道路提质改造工程列为2025年度民生实事之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该街道将范家庄东村、范家庄西村、桥子村等列入首批改造计划,投入专项资金对村内主干道进行全面硬化。据悉,本次道路提质改造工程总投资162.3万元,涉及15条道路,总计1.8万平方米。
道路畅通百业兴。范家庄东村对村里的沿街房进行发包,预计增加村集体收入10万元;范家庄西村将闲置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可增加村集体收入13万元;桥子村进行土地承包,可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改造的是道路,受益的是群众。一条条畅通无阻的“微循环”,在古城街道延伸,串联起一个个美丽村庄,勾勒出一幅乡村振兴新画卷。
下一步,古城街道将继续坚持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修好“乡村路”,铺设“资源路、产业路、致富路”,助力民生幸福“抄近路”。
办好村民“心里关切事”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伴随着朗朗书声,古城街道暑期公益培训班开启了新一年的课程。
在临泽三村孔子学堂内,孩子们认真听讲。临泽三村有406户、1261位村民,经济收入以蔬菜种植为主。“老百姓种菜没有节假日,每到假期,孩子往哪安放成了‘心头大事’。”村负责人表示,公益课程解决了群众的大难题。
古城街道暑期公益培训班已开展六年,孩子们在多元力量守护下,开启暑期成长之旅。
据介绍,该村公益班课程涵盖红色教育、兴趣拓展、社会实践等多维度的课堂框架,开设朗诵、象棋、书法、绘画、乒乓球、外出研学等课程。村里还号召各界爱心人士捐赠了桌椅板凳、体育器材、传统文化书籍等,让暑期公益培训班成为孩子成长的“第二课堂”。
据了解,这是古城街道开设暑期公益培训班的第六年。为丰富农村社区儿童的暑期生活,缓解家庭暑期“看护难”问题,多年来,该街道都会在部分农村社区开设暑期公益培训班,组织辖区教师、返乡大学生和村民志愿者,共同构建起孩子们暑期“安全网”,让孩子在多元力量守护下,开启暑期成长之旅。
民生实事落地有声。古城街道将民意清单变成了惠民清单:截至目前,公益培训班已惠及家庭700余户、儿童810余人次。
记者手记
群众的小事,头等的大事
常治、久安、太平、更新、兴旺……古城街道的村名里,饱含着当地群众世世代代最质朴、最热切的期盼。
采访中,临泽三村党支部书记燕英华告诉了我们一件趣事。据记载,该村元代已经立村,因临近沼泽地带而得名。前段时间,一位参加公益培训班的小学生,重新“定义”了村名的含义——泽,应该是润泽、恩泽,是时时刻刻被温情暖意润泽的意思。
最是童言最真实。一个孩子对村名的重新定义,写下了古城街道为民办实事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注脚。
让群众看到变化、感受到温暖,源于古城街道坚持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头等的大事,久久为功、敢做善为——南孙云子社区、弥景苑社区高质量高效率高速度建设;盛合园、书香茗苑、文博雅苑等品质住宅完成主体建设;人居环境持续整改提升,各村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民生项目提质升级,一件件惠民实事落地开花,辖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小事”不“小视”,实干暖民心。古城街道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设身处地从群众的角度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让群众“盼的事”成为手中“干的事”,把群众“心上事”变成干部“上心事”,就一定能答好民生答卷。↑古城街道暑期公益培训班已开展六年,孩子们在多元力量守护下,开启暑期成长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