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清晨五点半,城市的大街小巷还沉浸在晨光里,寿光市综合行政执法局直属三中队中队长杨志军与同事已换上藏青色的综合执法制服,沿着分管片区开始巡查。他的笔记本上,清晰整齐地列着“商户油烟净化器清洗记录”“学校周边摊贩疏导点位置”等条目。这个坚持了17年的好习惯,源自他的军旅生涯。他说,从军营的“闻号而起”到基层的“黎明即动”,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刻在骨子里的严谨与担当。
从军营到街头,杨志军将军人的习惯融入城市管理的细枝末节。2008,他脱下“迷彩绿”,换上“综执蓝”,却始终保持着“退伍不褪色”的初心。作为转业军人,他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城市,用真情服务群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
军魂永驻:
危难时刻的“冲锋者”
2020年除夕,正在老家陪父母过年的杨志军接到单位电话,急需抽调人员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我是党员,也是退伍军人,这个时候必须上。”他没有丝毫犹豫,主动请缨奔赴一线。大年初一清晨,安顿好家人的杨志军准时出现在怡景花园小区门口,开始了两个多月的防疫值守。
这种“冲锋在前”的劲头,在杨志军的工作中经常看到。2021年,他在综合执法局驻台头镇工作。津潍高铁台头段拆迁工作启动时,他带着队员配合党委工作,面对部分群众的不理解,杨志军跟他们拉家常,了解群众诉求,并想办法切实解决问题,最终用真诚换来了理解,圆满完成拆迁任务。
匠心深耕:
城市治理的“有心人”
2012年,杨志军担任孙家集中队中队长时,主干道两侧乱搭乱建、占道经营现象比较突出。他没有简单粗暴地“一拆了之”,而是带着队员用了一个月时间,逐户走访登记,手绘出详细的“问题地图”。
针对早餐摊点占道问题,他协调街道办事处在不影响交通的区域划定临时疏导点,统一配备垃圾桶和遮阳棚;面对商铺门头牌匾杂乱的情况,他邀请设计公司免费提供规范方案,协调商户分批次整改。有位卖五金的商户担心整改影响生意,杨志军带着队员利用下班时间帮他拆卸旧牌匾、安装新招牌,还帮着整理店内货物。“杨队长不是来挑刺儿的,而是来帮我们把生意做得更好的。”慢慢地,商户们的态度从不理解变成了全力支持,3个月后,面貌焕然一新。
2024年,杨志军调回市区工作后,他负责的片区有300多家餐饮店铺,油烟污染是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他带着队员逐家检查油烟净化设备,对不合格的商户不是简单处罚,而是邀请环保工作人员上门指导整改,建立“一户一档”。
学校周边的流动摊贩既影响交通又存在食品安全隐患。杨志军因地制宜,推出“疏堵结合”方案:在学校附近划定限时经营区,要求摊贩办理健康证并公示食材来源,同时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定期抽检。“以前放学堵得很,通过整治,不仅路畅了,孩子买吃的也放心了。”孩子家长王女士表示。
每天提前半小时上班,是杨志军雷打不动的习惯。队员们说:“杨队的工作台账规整细致,哪个路段易出现占道经营,哪个时间段流动摊贩集中,他都了如指掌。”有次暴雨过后,他凌晨四点就到辖区巡查,发现一处下水道堵塞导致路面积水,立刻联系市政部门疏通。等早高峰来临时,路面已恢复畅通。
从部队到基层,杨志军始终保持着精准务实的工作作风。在他看来,“城市发展的每一点进步,都藏在这些琐碎的细节里”。
温情永驻:
为民服务的“贴心人”
“执法者首先是服务者。”这是杨志军对综合执法工作的理解。
在同事眼中,杨志军是贴心的“老大哥”。队员小张刚入职时不会做笔录,他陪着加班加点练习;队员老王妻子生病,他主动分担值班任务。“杨队常说,我们是执法队伍,更是战斗集体,要互相搭台才能好戏连台。”中队队员们说,在他的带领下,大家干活有劲头,心里暖洋洋。
从军营到基层,17年光阴荏苒。杨志军的制服从“迷彩绿”变成“综执蓝”,但那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清晨的街道上,他的身影与朝阳同行;夜色中的灯光下,他的脚步与民心同频。杨志军说,军装是他过去的荣光,制服是他当下的责任,只要党和人民需要,他永远是那个随时能冲锋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