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寿光】打好“组合拳” 守护“烟火气”

城市“烟火气”不是“乌烟瘴气”。为保障餐饮油烟排放规范有序,既留住城市烟火气,也守护清新好空气,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圣城、洛城、文家街道办事处创新实施“源头管控+精准施策+严格执法”治理方式,全力打造清新靓丽的城市环境。

源头管控,关键在“前”

让“烟火气”亲民不扰民,源头防范化解是关键。综合行政执法局坚持提前介入、三管齐下,着力跨前服务、联动普法、精细排查,由“末端执法”向“源头治理”转变,织密餐饮油烟治理“监管网”。从门头备案开始,对新设餐饮项目开展靠前指导服务,制定《城管领域“开店一点通”指南》,涵盖油烟排放、招牌设置、施工现场等方面详细规定,成为店铺商家人手一份的开业“明白纸”。联合行政审批部门左右联动、同向发力,重点审查餐饮门店的油烟净化设施安装情况。店铺在装修前,执法人员会现场告知“设立专用烟道、安装合格油烟净化设施、作业期间保持开启、定期清洗维护”的“四必须”要求;店铺装修完后,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验收,确保油烟净化设施正确安装使用,从源头上抓好餐饮油烟污染管控。开展拉网式全覆盖精准排查,为餐饮企业建立“电子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并动态更新完善,为执法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精准施策,成效在“常”

针对辖区餐饮店铺多、情况杂等实际,综合行政执法局制定出台《餐饮门店“红黄蓝”分类监管制度》,按照餐饮门店不同经营规模,精准采取餐饮油烟分类监管措施,常态推进、常抓不懈。目前,已划分红色监管场所(Ⅰ类)1084家、黄色监管场所(Ⅱ类)176家、蓝色监管场所(Ⅲ类)72家。灶头数3个以下的为红色监管场所(Ⅰ类),推行高频次监管,每两个月检查一次;灶头数3个(含)—6个的为黄色监管场所(Ⅱ类),推行中频次监管,每四个月检查一次;灶头数6个(含)以上的为蓝色监管场所(Ⅲ类),推行低频次监管,每六个月检查一次;对于有热线投诉的,不限时间、不限频次、随时监管。

“‘红黄蓝’不仅是信号灯,更是环保‘意识弦’。”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举措进一步落实了餐饮单位的主体责任,构建起餐饮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长效管理机制。在今年夏季餐饮高峰,综合行政执法局出动执法人员1300余人次,抓住中午和晚上两个关键节点,采取“昼巡+夜查”方式,进后厨、看实物、查台账,严格落实“红黄蓝”分类监管,让城市空气更“净”一步。

破解难题,底线在“法”

“店里油烟净化设施使用不规范,必须限期整改。”7月24日,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公安、街道开展“消烟亮剑”专项执法行动。为推动城区餐饮油烟治理提质增效,今年以来,综合行政执法局开展专项行动12次,集中夜查40余次,采取“突击检查+回头看”相结合方式,加大执法力度,精准发力破解餐饮油烟扰民治理难题。

在行动中,执法人员发现有26家企业、单位食堂未安装油烟净化设施,存在油烟直排情况,责令其限期安装符合国标的油烟净化设施;在新兴街夜市、杨家夜市等夜间人流量大的区域,有72家商户为招揽顾客而店外烧烤,执法人员责令其全部入室烧烤、进店经营;在流动巡查中发现存在94处露天烧烤、“溜达串”占道经营、污染空气,执法人员依法予以全部取缔;对于不听劝阻、屡教不改的餐饮商户,执法人员严厉打击、依法处罚,共立案处罚7起,发挥综合执法震慑效力。

服务传递温度,法治引领规范。聚焦餐饮油烟治理“小切口”,答好关乎生态环境质量、群众生活品质与城市治理效能的“民生大文章”,综合行政执法局以行动回应了市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热切期盼。接下来,该局将持续深化法治规范与柔性执法相融合的实践路径,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把城市管理“难点”转化为文明“亮点”,切实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记者张春萍 通讯员宋敏)